|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17页 |
| ·研究背景与动机 | 第12-14页 |
| ·研究问题及目的 | 第14-15页 |
| ·研究课题的意义 | 第15-16页 |
| ·论文结构 | 第16-17页 |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7-32页 |
| ·Internet 驱动的供应链电子化整合(IeSCI) | 第17-27页 |
| ·供应链整合 | 第17-19页 |
| ·专有标准IOS 和开放标准IOS | 第19-21页 |
| ·Internet 驱动的供应链电子化整合的渐进程度 | 第21-25页 |
| ·传统供应链整合和Internet 驱动的供应链电子化整合地比较 | 第25-27页 |
| ·理论基础 | 第27-32页 |
| ·创新扩散理论(Diffusion of Innovation, DOI) | 第27-28页 |
| ·动态能力理论(Dynamic Capability Theory, DCT) | 第28-30页 |
| ·制度理论(Institutional Theory) | 第30-32页 |
| 第3章 理论框架和假设推理 | 第32-59页 |
| ·理论框架–动机-机遇-能力模型(MOA) | 第32-34页 |
| ·基本概念和假设推导 | 第34-57页 |
| ·与动机相关的因素(Motivation) | 第34-43页 |
| ·与机遇相关的因素(Opportunity) | 第43-48页 |
| ·能力相关的因素(Ability) | 第48-53页 |
| ·IeSCI 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 第53-57页 |
| ·控制变量 | 第57-59页 |
| 第4章 研究方法 | 第59-71页 |
| ·问卷设计 | 第59-65页 |
| ·变量测度指标 | 第59-63页 |
| ·问卷翻译 | 第63-65页 |
| ·研究设计 | 第65-66页 |
| ·样本(Sample) | 第65页 |
| ·试验性测试(Pilot Test) | 第65-66页 |
| ·实地研究 | 第66-71页 |
| ·应答者基本概况 | 第66-68页 |
| ·样本结构特征 | 第68-71页 |
| 第5章 数据分析及结果 | 第71-86页 |
| ·共同方法偏误(common method bias)的测试 | 第71页 |
| ·因子分析与效度检验 | 第71-77页 |
| ·聚合效度(Convergent Validity) | 第72-74页 |
| ·区别效度(Discriminant Validity) | 第74-75页 |
| ·多重共线性(Multicollinear) | 第75-77页 |
| ·结构模型分析(Structural Model Testing) | 第77-83页 |
| ·分析结果 | 第83-86页 |
| ·控制变量和虚拟变量 | 第83页 |
| ·关于Internet 驱动的供应链电子化整合的前因变量的结果 | 第83-84页 |
| ·关于Internet 驱动的供应链电子化整合与企业绩效间关系的分析结果 | 第84-86页 |
| 第6章 结果讨论 | 第86-91页 |
| ·MOA 相关因素与Internet 驱动的供应链电子化整合的关系 | 第86-89页 |
| ·动机相关因素的影响 | 第86-88页 |
| ·机遇相关因素的影响 | 第88-89页 |
| ·能力相关因素的影响 | 第89页 |
| ·Internet 驱动的供应链电子化整合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 第89-91页 |
| 第7章 研究总结及展望 | 第91-97页 |
| ·总结 | 第91-92页 |
| ·理论贡献 | 第92-93页 |
| ·实践贡献 | 第93-95页 |
| ·局限和研究展望 | 第95-97页 |
| 参考文献 | 第97-111页 |
| 附录1 调查问卷 | 第111-119页 |
| 附录2 因子负荷与交叉负荷 | 第119-123页 |
| 致谢 | 第123-124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24-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