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8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第二节 稻田甲烷排放及影响因素 | 第12-16页 |
1 稻田甲烷排放 | 第12-14页 |
2 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因素 | 第14-16页 |
第三节 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模型 | 第16-25页 |
1 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模型 | 第16-17页 |
2 DNDC模型 | 第17-25页 |
第四节 不同制图比例尺的粒度效应 | 第25-26页 |
第五节 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6-28页 |
1 研究目的 | 第26页 |
2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3 技术路线 | 第27-28页 |
第二章 研究材料与研究方法 | 第28-39页 |
第一节 区域概况和行政区划 | 第28-29页 |
第二节 自然环境状况 | 第29-33页 |
1 气候 | 第29页 |
2 地形地貌 | 第29-31页 |
3 植被 | 第31-32页 |
4 水文 | 第32页 |
5 土壤 | 第32-33页 |
第三节 数据来源 | 第33-35页 |
1 土壤空间数据 | 第33页 |
2 土壤属性数据 | 第33-34页 |
3 气象数据 | 第34-35页 |
4 农作物种类和农业数据 | 第35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35-39页 |
1 土壤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集成方法 | 第35-36页 |
2 矢量数据转栅格数据的方法 | 第36页 |
3 DNDC模型参数设置 | 第36页 |
4 模型验证 | 第36-38页 |
5 研究所用硬件设备和软件 | 第38-39页 |
第三章 太湖地区1:50000土壤栅格数据库的建立 | 第39-47页 |
第一节 土壤矢量数据库的建立 | 第39-42页 |
1 土壤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 第39-40页 |
2 土壤属性数据库的建立 | 第40-41页 |
3 土壤属性数据与空间数据的集成 | 第41-42页 |
第二节 土壤栅格数据库的建立 | 第42-47页 |
1 矢量数据到栅格数据的转换 | 第42-45页 |
2 栅格数据的叠加匹配 | 第45-46页 |
3 模型所需数据的集成 | 第46-47页 |
第四章 模型输入参数的空间分异特征 | 第47-58页 |
第一节 土壤质地的空间分异特征 | 第47-49页 |
1 单一栅格粒度的空间分异特征 | 第47-48页 |
2 不同栅格粒度的空间分异特征 | 第48-49页 |
第二节 土壤容重的空间分异特征 | 第49-51页 |
1 单一栅格粒度的空间分异特征 | 第49-51页 |
2 不同栅格粒度的空间分异特征 | 第51页 |
第三节 土壤pH值的空间分异特征 | 第51-54页 |
1 单一栅格粒度的空间分异特征 | 第51-53页 |
2 不同栅格粒度的空间分异特征 | 第53-54页 |
第四节 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空间分异特征 | 第54-56页 |
1 单一栅格粒度的空间分异特征 | 第54-55页 |
2 不同栅格粒度的空间分异特征 | 第55-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五章 太湖地区稻田甲烷排放模拟的粒度效应 | 第58-68页 |
第一节 单一栅格粒度单位面积稻田CH_4年排放模拟特征 | 第58-62页 |
1 区域尺度单位面积稻田CH_4年排放的分布特征 | 第58-60页 |
2 不同土区单位面积稻田CH_4年平均排放量的分布特征 | 第60-61页 |
3 县域单位面积稻田CH_4年排放的分布特征 | 第61-62页 |
第二节 稻田甲烷排放模拟的粒度效应 | 第62-66页 |
1 七种栅格粒度由小变大的面积误差 | 第62-63页 |
2 栅格粒度对太湖地区区域稻田CH_4排放总量估算的影响 | 第63-64页 |
3 栅格粒度对太湖地区县域尺度单位面积稻田CH_4年排放估算的影响 | 第64-66页 |
第三节 稻田甲烷排放模拟的适宜粒度选择 | 第66-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第68-79页 |
第一节 结论 | 第68-69页 |
第二节 创新点 | 第69页 |
第三节 不足之处 | 第69-71页 |
1 模型数据库的动态更新 | 第69-70页 |
2 更细栅格的模型粒度效应研究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