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3-27页 |
1 选题依据 | 第13-14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4-20页 |
·品种演变的研究方法 | 第14页 |
·株型性状的演变 | 第14-15页 |
·群体质量性状的演变 | 第15-16页 |
·产量性状的演变 | 第16-17页 |
·品质性状的演变 | 第17-18页 |
·氮素营养性状的演变 | 第18-20页 |
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0页 |
4 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参考文献 | 第22-27页 |
第二章 早籼稻品种株型的演变分析 | 第27-3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7-29页 |
·试验材料 | 第27-28页 |
·试验设计 | 第28-29页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2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9-33页 |
·叶型 | 第29-31页 |
·茎型 | 第31-32页 |
·穗型 | 第32-33页 |
3 讨论与小结 | 第33-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7页 |
第三章 早籼稻品种群体质量的演变分析 | 第37-4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7-38页 |
·试验材料 | 第37页 |
·试验设计 | 第37-38页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3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8-42页 |
·抽穗至成熟期群体光合生产量 | 第38-39页 |
·总颖花量 | 第39-40页 |
·粒叶比 | 第40页 |
·有效叶面积率与高效叶面积率 | 第40-41页 |
·单茎茎鞘重 | 第41页 |
·颖花根流量 | 第41-42页 |
·成穗率 | 第42页 |
3 讨论与小结 | 第42-45页 |
·花后光合产物积累量对产量的贡献 | 第42-43页 |
·源库指标的单一作用与协调作用 | 第43-44页 |
·单茎茎鞘重与成穗率 | 第44页 |
·结论与建议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第四章 早籼稻品种产量的演变分析 | 第47-5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7-48页 |
·试验材料 | 第47页 |
·试验设计 | 第47-48页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4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8-51页 |
·产量的演变 | 第48页 |
·产量构成因子演变 | 第48-50页 |
·产量构成因子对产量的贡献 | 第50-51页 |
3 讨论与小结 | 第51-53页 |
·每穗粒数对产量的贡献 | 第51页 |
·关于进一步提高产量的途径 | 第51-52页 |
·早籼稻产量改良的有效途径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第五章 早籼稻品种稻米品质的演变分析 | 第57-6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7-58页 |
·试验材料 | 第57-58页 |
·试验设计 | 第58页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5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8-61页 |
·加工品质的演变 | 第58-59页 |
·外观品质的演变 | 第59页 |
·蒸煮食味品质与蛋白质含量的演变 | 第59-60页 |
·稻米品质综合评定 | 第60-61页 |
3 讨论与小结 | 第61-62页 |
·加工品质 | 第61页 |
·外观品质 | 第61页 |
·蒸煮食味品质 | 第61页 |
·营养品质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第六章 早籼稻品种对施氮的响应 | 第65-7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6-67页 |
·试验材料 | 第66页 |
·试验设计 | 第66页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66-6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7-71页 |
·产量对氮肥的响应 | 第67-68页 |
·主要生育时期氮积累量对氮肥的响应 | 第68-69页 |
·主要生育阶段吸氮量对氮肥的响应 | 第69-70页 |
·氮效率对施氮的响应 | 第70-71页 |
3 讨论与小结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 | 第77-83页 |
1 讨论 | 第77-80页 |
·株型、群体质量、产量、品质及氮响应之间的相互关系 | 第77-78页 |
·进一步提高早籼稻产量的途径 | 第78页 |
·早籼稻高产的株型与群体质量指标 | 第78-79页 |
·早籼稻品质改良的思考 | 第79-80页 |
2 结论 | 第80-81页 |
3 创新点 | 第81页 |
4 研究展望 | 第81-82页 |
·加强株型生态型与品质的研究 | 第81页 |
·开展品种演变性状关联性研究 | 第81页 |
·深化品种演变的生理特征研究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85页 |
附:硕士期间已发表的相关论文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