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绪论 | 第8页 |
第一章 电视谈话节目概况 | 第8-14页 |
第一节 电视谈话节目的兴起与社会功能 | 第9-12页 |
一、电视谈话节目的兴起 | 第9-11页 |
二、电视谈话节目的社会功能 | 第11-12页 |
第二节 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现状思考 | 第12-14页 |
一、简单模仿,节目雷同 | 第13页 |
二、选题简单,讨论肤浅 | 第13页 |
三、真实度和深刻性不够 | 第13页 |
四、缺少好的主持人 | 第13-14页 |
第二章 电视谈话节目传播模式及效果分析 | 第14-23页 |
第一节 从传播模式看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历程 | 第14-19页 |
一、传播模式研究的历史——以两个典型的传播模式研究为例 | 第15-16页 |
二、传播效果研究的演变——“传者为中心”向“受者为中心”的转变 | 第16-18页 |
三、传播效果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 | 第18-19页 |
第二节 电视谈话节目传播模式与效果分析 | 第19-23页 |
一、电视谈话节目传播模式的提出 | 第20-21页 |
二、影响电视谈话节目传播效果的因素 | 第21-23页 |
第三章 电视谈话节目传播效果中主持人的因素 | 第23-33页 |
第一节 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模式的整合——效果的增强 | 第24-29页 |
一、传播观念:人性化的大众传播 | 第24-25页 |
二、传播内容:人格化的大众传播 | 第25-27页 |
三、传播方式:个性化的大众传播 | 第27页 |
四、传受关系:平等互动的大众传播 | 第27-29页 |
第二节 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模式的冲突——效果的减弱 | 第29-33页 |
一、“把关人”角色意识过于强烈 | 第30-31页 |
二、话题选择和现场控制上的“趋同思维” | 第31-32页 |
三、访谈现场的情境制约性大 | 第32-33页 |
第四章 增强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传播效果的手段 | 第33-44页 |
第一节 从人际传播角度增强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传播效果 | 第34-38页 |
一、“谈话场”的建立与控制 | 第34-37页 |
二、善于倾听,树立嘉宾主体意识 | 第37-38页 |
第二节 从大众传播角度增强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传播效果 | 第38-44页 |
一、提升自身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 第38-39页 |
二、个性化和亲和力的锤炼 | 第39-41页 |
三、善于运用“认同策略” | 第41-42页 |
四、敏锐的洞察力和综合素质的锻造 | 第42-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