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7-9页 |
引言 | 第9-24页 |
1.课题的缘起 | 第9-12页 |
2.文献综述——既往的研究状况 | 第12-13页 |
3.研究方法 | 第13-16页 |
4.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章节安排 | 第16-24页 |
第一章 淄博近代民窑形成的背景因素 | 第24-36页 |
·颇具特色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 第24-28页 |
·旷达洒脱的文化品格 | 第28-31页 |
·商业文明滋养下的消费习俗 | 第31-32页 |
·发达的民间手工业 | 第32-36页 |
第二章 淄博窑的历史沿革 | 第36-48页 |
·初始时期的陶器制造 | 第36-37页 |
·独具特色的建筑制陶 | 第37-40页 |
·独领风骚的寨里窑火 | 第40-41页 |
·各享其利的专业化分工 | 第41-45页 |
·凄风冷雨中的官办尝试 | 第45-48页 |
第三章 淄博民窑的制陶原料及工艺流程解析 | 第48-60页 |
·原料资源与分布 | 第48-51页 |
·资源管理与开发利用 | 第51-52页 |
·工艺流程 | 第52-53页 |
·坯、釉料制备 | 第52页 |
·成型工艺 | 第52-53页 |
·烧成工艺 | 第53-60页 |
·窑炉 | 第54-56页 |
·窑具 | 第56页 |
·装烧 | 第56-57页 |
·烧成 | 第57-60页 |
第四章 地域文化影响下的造型品类 | 第60-72页 |
·器用之上的造型理念 | 第60-62页 |
·生活习俗对造型的影响 | 第62-64页 |
·造型的主要类型 | 第64-72页 |
第五章 陶瓷器物中的吉祥图案及其寓意 | 第72-81页 |
·天人合一的吉祥理念 | 第72-73页 |
·陶瓷器物上的吉祥图案 | 第73-77页 |
·寓示吉祥的器物图形 | 第74-75页 |
·寓示吉祥的文字谐音 | 第75-76页 |
·寓示吉祥的器物文字 | 第76-77页 |
·器物图案展示手法的拓展 | 第77-81页 |
·模印法 | 第77-78页 |
·土制青花 | 第78-79页 |
·红绿彩 | 第79-81页 |
第六章 淄博民窑陶瓷的敬畏之心与审美之意 | 第81-89页 |
·鬼神崇拜的由来与表现 | 第81-83页 |
·鬼神崇拜的由来 | 第81页 |
·鬼神崇拜的表现 | 第81-83页 |
·民间陶瓷中的窑神崇拜 | 第83-86页 |
·热血丹心出窑神 | 第83-84页 |
·窑神崇拜的方式 | 第84-86页 |
·淄博民间陶瓷的审美特征 | 第86-89页 |
·健康、乐观的审美诉求 | 第86-87页 |
·率真、纯朴的审美情趣 | 第87-89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89-114页 |
·淄博民窑及其烧制的粗瓷杂器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物质文化产品 | 第89-90页 |
·淄博民窑陶瓷是当地民俗文化的承载物 | 第90-91页 |
·淄博民窑陶瓷于现代陶瓷艺术具有借鉴意义 | 第91-93页 |
淄博陶瓷志 大事记 | 第93-98页 |
附:淄博市古瓷窑现存情况一览表 | 第98-101页 |
附山头杂字全文 | 第101-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16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第116-117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6页 |
研究成果 | 第116-117页 |
致谢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