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一章 导论 | 第9-19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二、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 三、概念阐释:作为应对社会风险的养老保障制度 | 第11-13页 | 
| 1、风险与社会风险 | 第11-12页 | 
| 2、制度及其分类 | 第12页 | 
| 3、家庭保障、社会保障与社会保险 | 第12-13页 | 
| 4、养老保险、养老保障与养老服务 | 第13页 | 
| 四、研究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 1、关于农村建立社会养老保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 | 第14页 | 
| 2、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模式选择与创新发展研究 | 第14-15页 | 
| 3、关于农民工养老保险研究 | 第15-16页 | 
| 4、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政府责任研究 | 第16页 | 
| 5、关于国外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研究 | 第16-17页 | 
| 五、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7-19页 | 
| 1、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17-18页 | 
| 2、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农村公共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相关理论分析 | 第19-31页 | 
| 一、社会保障的发展历程与规律 | 第19-21页 | 
| 1、发展历程 | 第19-20页 | 
| 2、主要规律 | 第20-21页 | 
| 二、社会风险管理与社会保护理论 | 第21-23页 | 
| 1、社会风险管理 | 第21-22页 | 
| 2、社会保护 | 第22-23页 | 
| 三、多支柱养老保障模式 | 第23-25页 | 
| 四、制度变迁理论 | 第25-28页 | 
| 1、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 | 第25-27页 | 
| 2、强制性制度变迁理论 | 第27-28页 | 
| 五、农村养老保障的政府责任 | 第28-29页 | 
| 1、政府责任的缘由 | 第28页 | 
| 2、政府责任的范围 | 第28-29页 | 
| 六、简短的结论 | 第29-31页 | 
| 第三章 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概况 | 第31-43页 | 
| 一、农村各类养老保障项目 | 第31-38页 | 
| 1、农村养老保险 | 第31-33页 | 
| 2、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 | 第33-34页 | 
| 3、农民工养老保险 | 第34-36页 | 
| 4、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 | 第36页 | 
| 5、农村五保供养制度 | 第36-38页 | 
| 6、村干部养老保险 | 第38页 | 
| 7、简短的评价 | 第38页 | 
| 二、农村未能建立正规养老保障制度的新制度经济学解释——以农村养老保险为例 | 第38-43页 | 
| 第四章 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新型试点的探索 | 第43-62页 | 
| 一、总体情况 | 第43-44页 | 
| 二、北京模式 | 第44-47页 | 
| 1、制度背景 | 第44-45页 | 
| 2、制度内容 | 第45-46页 | 
| 3、特点与成效 | 第46-47页 | 
| 三、苏州模式 | 第47-49页 | 
| 1、制度背景 | 第47-48页 | 
| 2、制度内容与特点 | 第48-49页 | 
| 3、制度成效 | 第49页 | 
| 四、嘉兴模式 | 第49-52页 | 
| 1、制度背景 | 第49-50页 | 
| 2、制度内容和特点 | 第50-51页 | 
| 3、制度成效与问题 | 第51-52页 | 
| 五、宝鸡模式 | 第52-60页 | 
| 1、制度背景 | 第52-53页 | 
| 2、制度内容与特点 | 第53-54页 | 
| 3、制度成效 | 第54页 | 
| 4、宝鸡模式的可持续性分析 | 第54-57页 | 
| 5、宝鸡模式的可推广性分析 | 第57-60页 | 
| 六、简要的总结 | 第60-62页 | 
| 第五章 主要国家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变迁与模式比较 | 第62-73页 | 
| 一、国外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主要类型与模式特征 | 第62-65页 | 
| 1、主要类型 | 第62-63页 | 
| 2、模式比较 | 第63-65页 | 
| 二、发达国家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三支柱”模型及其特征 | 第65-66页 | 
| 1、第一支柱:国民年金(公共年金) | 第65页 | 
| 2、第二支柱:专业性农民养老保险(专业年金) | 第65-66页 | 
| 3、第三支柱:个人储蓄性计划 | 第66页 | 
| 三、发展中国家非缴费型农村养老金计划 | 第66-67页 | 
| 四、典型国家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 | 第67-71页 | 
| 1、德国 | 第67-68页 | 
| 2、法国 | 第68页 | 
| 3、日本 | 第68-70页 | 
| 4、巴西 | 第70-71页 | 
| 五、结论 | 第71-73页 | 
| 第六章 农村多层次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框架 | 第73-89页 | 
| 一、制度目标与功能 | 第73-75页 | 
| 1、减少老年贫困 | 第73-74页 | 
| 2、增加转移性收入 | 第74页 | 
| 3、平衡农民消费 | 第74页 | 
| 4、保障人口政策 | 第74-75页 | 
| 二、制度定位与原则 | 第75-76页 | 
| 1、制度定位 | 第75页 | 
| 2、设计原则 | 第75-76页 | 
| 三、多层次公共养老保障的制度模式与框架 | 第76-77页 | 
| 四、非缴费福利型养老保障 | 第77-81页 | 
| 1、缘由 | 第77-79页 | 
| 2、具体内容 | 第79-81页 | 
| 五、名义账户养老保险制度 | 第81-89页 | 
| 1、为什么选择名义账户制 | 第81-83页 | 
| 2、具体设计 | 第83-89页 | 
| 第七章 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关键问题研究 | 第89-108页 | 
| 一、财政投入可行性分析 | 第89-97页 | 
| 1、财政投入 | 第89-94页 | 
| 2、财政约束 | 第94-97页 | 
| 二、管理体制 | 第97-100页 | 
| 1、现状与问题 | 第97-98页 | 
| 2、改革方向与措施 | 第98-100页 | 
| 三、名义个人账户投资运营 | 第100-108页 | 
| 1、现状与问题 | 第100-101页 | 
| 2、国外社保基金投资管理经验 | 第101-104页 | 
| 3、改革方向与措施 | 第104-108页 | 
| 第八章 制度推进与城乡融合 | 第108-115页 | 
| 一、制度推进 | 第108-111页 | 
| 1、各地农村养老保障资源分析 | 第108-110页 | 
| 2、推进思路 | 第110页 | 
| 3、农村养老服务发展 | 第110-111页 | 
| 二、城乡融合 | 第111-115页 | 
| 1、城镇养老保障制度的发展及其问题 | 第111-113页 | 
| 2、城乡养老保障制度融合发展的障碍与途径 | 第113-115页 | 
| 第九章 结束语 | 第115-119页 | 
| 一、研究结论 | 第115-117页 | 
| 二、未来展望 | 第117-11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9-124页 | 
| 后记 | 第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