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电能质量监测系统主控机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 ·国内外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电能质量指标及标准 | 第11-12页 |
| ·电能质量监测及装置 | 第12-14页 |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本章小结 | 第15-16页 |
| 第2章 电能质量指标及其分析方法 | 第16-24页 |
| ·电能质量指标 | 第16-22页 |
| ·基本交流电参数 | 第16-18页 |
| ·电压偏差 | 第18页 |
| ·频率偏差 | 第18页 |
| ·三相不平衡度 | 第18-19页 |
| ·电压波动和闪变 | 第19-20页 |
| ·电网谐波 | 第20-22页 |
| ·电能质量分析方法 | 第22-23页 |
| ·时域仿真法 | 第22页 |
| ·频域仿真法 | 第22-23页 |
| ·基于数学变换的分析方法 | 第23页 |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 第3章 分布式电能质量监测系统主控机设计关键技术 | 第24-34页 |
| ·嵌入式系统概述 | 第24-30页 |
| ·嵌入式微处理器 | 第25-26页 |
| ·嵌入式操作系统 | 第26-29页 |
| ·嵌入式图形用户接口 | 第29-30页 |
| ·CAN 总线简介 | 第30-33页 |
| ·CAN 总线的发展过程 | 第30-31页 |
| ·CAN 总线的电气特性 | 第31-32页 |
| ·CAN 总线的MAC 帧结构 | 第32-33页 |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 第4章 分布式电能质量监测系统主控机总体方案 | 第34-39页 |
| ·电能质量监测系统方案选择 | 第34-35页 |
| ·分布式电能质量监测系统整体结构 | 第35-36页 |
| ·主控机设计原则 | 第36页 |
| ·主控机总体设计方案 | 第36-38页 |
| ·主控机硬件结构 | 第36-37页 |
| ·主控机软件结构 | 第37-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 第5章 分布式电能质量监测系统主控机硬件系统 | 第39-51页 |
| ·硬件单元电路设计 | 第39-48页 |
| ·ARM 处理器的选择 | 第39-40页 |
| ·电源模块 | 第40-41页 |
| ·复位电路 | 第41页 |
| ·存储器模块 | 第41-44页 |
| ·CAN 通信模块 | 第44-45页 |
| ·液晶显示模块 | 第45-47页 |
| ·键盘模块 | 第47-48页 |
| ·其它接口 | 第48页 |
| ·主控机的PCB 设计 | 第48-50页 |
| ·PCB 的设计 | 第48-50页 |
| ·PCB 板的焊接和调试 | 第50页 |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 第6章 分布式电能质量监测系统主控机软件设计 | 第51-64页 |
| ·软件开发环境的建立 | 第51-56页 |
| ·ARM 系统集成开发环境 | 第51页 |
| ·嵌入式操作系统的移植 | 第51-54页 |
| ·嵌入式图形用户接口的移植 | 第54-56页 |
| ·主程序设计 | 第56-58页 |
| ·CAN 通信软件设计 | 第58-61页 |
| ·编程思想 | 第58页 |
| ·CAN 通信协议 | 第58-60页 |
| ·主控机CAN 通信软件 | 第60-61页 |
| ·人机界面设计 | 第61-63页 |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 第7章 主控机系统调试 | 第64-67页 |
| ·调试方案 | 第64页 |
| ·调试结果 | 第64-66页 |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 结论 | 第67-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 附录1 电路原理图 | 第72-74页 |
| 附录2 主要源程序 | 第74-80页 |
| 致谢 | 第80-81页 |
| 作者简介 | 第81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