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典权制度的修正性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Summary | 第5-6页 |
引言 | 第6-7页 |
第一章 典权修正的对象──传统典权制度 | 第7-15页 |
第一节 典权法律关系 | 第7-9页 |
一、典权法律关系的主体 | 第7页 |
二、典权法律关系的客体 | 第7-8页 |
三、典权法律关系的内容 | 第8-9页 |
第二节 典权的性质 | 第9-10页 |
一、典权性质的争论 | 第9-10页 |
二、典权性质辨析 | 第10页 |
第三节 典权的期限 | 第10-11页 |
一、定有期限的典权 | 第10-11页 |
二、未定有期限的典权 | 第11页 |
三、定有不确定期限的典权 | 第11页 |
第四节 典权的生成与消灭 | 第11-15页 |
一、典权的取得 | 第11-12页 |
二、典权的消灭 | 第12-15页 |
第二章 典权修正的必要性 | 第15-29页 |
第一节 对典权制度存废争论的思考 | 第15-17页 |
一、肯定说的主要理由 | 第15-16页 |
二、否定说的主要理由 | 第16页 |
三、典权的存废 | 第16-17页 |
第二节 保留典权何以必要 | 第17-24页 |
一、典权制度的经济价值 | 第17-20页 |
二、典权制度的文化价值 | 第20-21页 |
三、典权制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实践价值 | 第21-24页 |
第三节 修正典权何以必要 | 第24-29页 |
一、典权的客体范围已受限制 | 第24-25页 |
二、回赎权制度设计不够合理 | 第25-26页 |
三、典期设计不合理,存在很多弊端 | 第26页 |
四、典权人对典物的使用收益权限过大,易生纠纷 | 第26-27页 |
五、典物风险负担不够合理 | 第27页 |
六、典权制度的成立要件与公示制度不够合理 | 第27-29页 |
第三章 典权修正的参照系 | 第29-33页 |
第一节 日本的不动产质权 | 第29-31页 |
一、概述 | 第29页 |
二、不动产质权的内容 | 第29-31页 |
第二节 韩国的传货权 | 第31-33页 |
一、概述 | 第31页 |
二、传贯权的内容 | 第31-33页 |
第四章 典权修正的内容 | 第33-40页 |
第一节 对典权客体的修正 | 第33-35页 |
一、典权客体──不动产的界定 | 第33-35页 |
二、典权客体的拓展──用益物权 | 第35页 |
第二节 对典权效力的修正 | 第35-36页 |
第三节 对典权期限的修正 | 第36-37页 |
一、最长期限的修正 | 第36-37页 |
二、最短期限修正 | 第37页 |
第四节 对回赎权的修正 | 第37-38页 |
一、回赎权的性质 | 第38页 |
二、回赎权的期限 | 第38页 |
三、定期不回赎的后果 | 第38页 |
第五节 对典权关系主体风险负担的修正 | 第38-39页 |
第六节 对典权成立要件和公示制度的修正 | 第39-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