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7页 |
前言 | 第7页 |
第一章 一个标本性的附带民事诉讼亲历案例引发的思考 | 第7-11页 |
一、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一审:判决赔偿24000元 | 第8页 |
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二审:判决赔偿3万元 | 第8-9页 |
三、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申诉:驳回 | 第9页 |
四、民事诉讼一审“第一回合”:起诉被驳回 | 第9-10页 |
五、民事诉讼一审"第二回合":判决赔偿20余万元 | 第10页 |
六、民事诉讼二审:判决维持20余万元的赔偿 | 第10页 |
七、执行:政府有关机关一次性垫付20余万元赔偿金 | 第10-11页 |
第二章 关于中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同案不同判”问题的研究 | 第11-28页 |
一、中国附带民事诉讼"同案不同判"现象的分类描述 | 第11-13页 |
(一) 不同法院在不同的救济途径中就同一事实作出不同判决 | 第11-12页 |
(二) 不同法院在相同的救济途径中就同一事实作出不同判决 | 第12页 |
(三) 同一法院在相同的救济途径中就同一事实作出不同的判决 | 第12-13页 |
(四) 同一法院在不同的救济途径中就同一事实作出不同的判决 | 第13页 |
二、中国附带民事诉讼"同案不同判"问题的成因探析 | 第13-28页 |
(一) 确定赔偿范围的基本原则把握不准——“同案不同判”的原因之一 | 第13-14页 |
(二) 精神损害赔偿请求被无理排除——“同案不同判”的原因之二 | 第14-17页 |
(三) 物质损失赔偿范围被任意压缩——“同案不同判”的原因之三 | 第17-24页 |
(四) 犯罪人的附带民事诉讼反诉权被剥夺——“同案不同判”的原因之四 | 第24-25页 |
(五) 公诉机关在附带民事诉讼中不作为——“同案不同判”的原因之五 | 第25-28页 |
第三章 关于附带民事诉讼几个程序问题的研究 | 第28-34页 |
一、附带民事诉讼一审程序中的问题 | 第28-30页 |
(一) 先刑后民还是交叉审理:庭审组织不科学 | 第28页 |
(二) 适用普通程序还是简易程序:自由裁量太自由 | 第28-29页 |
(三) 用刑事审判的思维认定附带民事诉讼的证据:证据规则无章可循 | 第29-30页 |
二、附带民事诉讼二审中的裁决形式问题 | 第30-31页 |
三、附带民事诉讼中"未决事项"的处理问题 | 第31-34页 |
第四章 关于中国附带民事诉讼模式问题的研究 | 第34-47页 |
一、外国关于犯罪引发的民事赔偿问题所采用的诉讼模式综述 | 第34-37页 |
(一) 分别审理模式 | 第34-36页 |
(二) 选择审理模式 | 第36-37页 |
二、中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历史渊源与立法现状 | 第37-41页 |
(一) 清末与民国时期的附带民事诉讼制度 | 第37-39页 |
(二) 建国后到刑事诉讼法颁布实施前的附带民事诉讼制度 | 第39-40页 |
(三) 中国当前的附带民事诉讼制度 | 第40-41页 |
三、中国附带民事诉讼模式的反思与重构 | 第41-47页 |
(一) 从诉的合并角度对中国附带民事诉讼模式的反思 | 第41-43页 |
(二) 我国附带民事诉讼模式的重构 | 第43-47页 |
第五章 中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立法完善——中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修改建议稿 | 第47-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附录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