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汉语语文论文

职业教育学视域下的东莞中职语文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4页
    第一节 选题缘起第11-13页
        一、东莞产业经济发展需要中职人才第11-12页
        二、语文对中职人才的培养作用重大第12页
        三、东莞中职语文教学整体现状堪忧第12-13页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3-14页
        一、三个研究目的的追求第13页
        二、两个方面的意义实现第13-14页
    第三节 研究现状综述第14-21页
        一、对中职语文课程功能及定位的研究第14-15页
        二、对中职语文教学现状与问题的研究第15-16页
        三、对中职语文教学内容及教材的研究第16-17页
        四、对中职语文教学方法与模式的研究第17-18页
        五、对中职语文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研究第18-19页
        六、对中职语文与学生职业发展关系的研究第19-21页
    第四节 研究思路、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第21-22页
        一、研究思路第21页
        二、研究框架第21页
        三、研究方法第21-22页
    第五节 职业教育学相关理论第22-24页
        一、职业教育学的含义第22页
        二、职业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第22-24页
第二章 中职语文教学的特殊性及必要性第24-29页
    第一节 中职语文与普高语文的区别第24页
        一、中职语文偏重应用性,普高语文偏重学术性第24页
        二、中职语文追求实践性,普高语文追求文学性第24页
        三、中职语文服务职业发展,普高语文旨在升学第24页
    第二节 中职语文教学的特殊性第24-26页
        一、以全面素质和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第25页
        二、要求学生能强化能力、学以致用第25-26页
        三、教学对象普遍起点较低、基础较差第26页
    第三节 中职语文教学的必要性第26-29页
        一、中职语文的性质第27-28页
        二、中职语文的作用第28-29页
第三章 东莞中职语文教学现状调查及分析第29-48页
    第一节 学生“学”的现状第30-39页
        一、学习动机与学习态度第30-33页
        二、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第33-36页
        三、课外阅读与社会实践第36-38页
        四、语文教材选文满意度第38-39页
    第二节 教师“教”的现状第39-48页
        一、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第39-40页
        二、教学内容与语文教材第40-42页
        三、教学效果与教学评价第42-44页
        四、教师现状与教师培训第44-48页
第四章 东莞中职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第48-59页
    第一节 东莞中职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第48-55页
        一、学生语文学习存在的问题第48-49页
        二、教师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第49-53页
        三、家庭及社会方面存在的问题第53-55页
    第二节 东莞中职语文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第55-59页
        一、语文课程定位笼统第55-56页
        二、中职学校重视不够第56页
        三、中职生源基础薄弱第56-57页
        四、教材缺创新及特色第57页
        五、优秀师资十分匮乏第57-59页
第五章 东莞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对策第59-69页
    第一节 提升学生语文学习效果第59-62页
        一、凸显中职语文重要性第59页
        二、激发语文学习兴趣第59-60页
        三、优化语文学习方法第60-62页
    第二节 革新中职语文教学内容第62-63页
        一、紧密融合专业知识第62页
        二、精心编选教材内容第62-63页
        三、丰富拓展课外实践第63页
    第三节 强化中职语文师资建设第63-65页
        一、学习职业教育学理论第63-64页
        二、提升语文教学能力第64页
        三、加强语文教学科研第64-65页
    第四节 创新语文考核评价机制第65-66页
        一、考核方式动态化第65页
        二、考核主体多元化第65-66页
        三、考核标准差异化第66页
    第五节 优化中职语文教学方法第66-69页
        一、采用多元教学方法第66-67页
        二、坚持“以生为本”第67页
        三、引入丰富教学手段第67-69页
结论第69-70页
参考文献第70-76页
附录第76-81页
致谢第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三大经济区域发展比较研究--基于集聚效应的测量与分析
下一篇:江西崛起于中部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