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引言 | 第9-11页 |
| 一、中国古代诉讼观念概述 | 第11-19页 |
| (一) 对于诉讼观念的概念界定 | 第11-12页 |
| (二) 宋代以前中国社会的诉讼状况及其特点 | 第12-19页 |
| 1. “无讼”的文化价值取向 | 第12-14页 |
| 2. “厌讼与“贱讼”的道德教化之功 | 第14-16页 |
| 3. “调处息讼”的和谐之路 | 第16-19页 |
| 二、宋代社会诉讼状况透析 | 第19-30页 |
| (一) 统治阶层注重法律诉讼 | 第19-23页 |
| 1. 皇帝较之前代更加重视狱讼 | 第19-21页 |
| 2. 官员关心民间疾苦,重视狱讼 | 第21-23页 |
| (二) 社会各阶层诉讼观念的变化 | 第23-30页 |
| 1. “重利轻义”,争讼成风 | 第23-26页 |
| 2. “民习律令,性喜讼” | 第26-28页 |
| 3. 讼师行业的形成与讼学的发达 | 第28-30页 |
| 三、诉讼观念至宋代发生转变的原因分析 | 第30-39页 |
| (一) 经济制度改变与官府重视民间纠纷促使诉讼激增 | 第30-34页 |
| 1. 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重农抑商”观念发生转变 | 第31页 |
| 2. 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造成财产关系复杂化,争讼趋多 | 第31-33页 |
| 3. 官府重视认真对待民间“细故” | 第33-34页 |
| (二) 当政者注重理财的统治思想引领了民间争利好讼的风潮 | 第34-35页 |
| (三) 事功学派“以利率义”为民间争利好讼提供了理论支持 | 第35-36页 |
| (四) 证据学的兴起与发展为民间讼风日盛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 第36-39页 |
| 结语 | 第39-41页 |
| 致谢 | 第41-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