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论文--蓄电池论文

硼酸盐和磷酸盐系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52页
   ·电池的诞生与发展第13-23页
     ·电池的诞生与发展第13-17页
     ·构成电池的必要条件第17-19页
     ·电池的组成与分类第19-23页
       ·电池的组成第19-22页
       ·电池的分类第22-23页
   ·锂离子电池概述第23-38页
     ·锂离子电池的产生与发展第23-24页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与优势第24-26页
     ·锂离子电池的主要性能参数第26-38页
       ·氧化钴锂正极材料第30-31页
       ·氧化镍锂正极材料第31-32页
       ·氧化锰锂正极材料第32-35页
       ·三元正极材料LiNi_xCo_(1-x-y)Mn_y0_2第35-36页
       ·聚阴离子型正极材料第36-38页
   ·磷酸盐系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第38-49页
     ·LiFeP0_4正极材料第38-46页
       ·LiFeP0_4的结构特征第38-40页
       ·LiFeP0_4的充放电机理第40-41页
       ·LiFeP0_4的制备方法第41-42页
       ·LiFeP0_4的改性第42-46页
     ·Li_3V_2(P0_4)_3正极材料第46-49页
     ·Li_9V_3(P_20_7)_3(P0_4)_2正极材料第49页
   ·锂过渡金属硼酸盐第49-50页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第50-51页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第51-52页
第二章 材料的合成与分析测试第52-64页
   ·材料合成原料及方法第52-54页
     ·材料合成原料第52-53页
     ·溶胶-凝胶(sol-gel)法第53-54页
   ·材料的表征第54-58页
     ·差热分析第54-55页
     ·X 射线衍射(XRD)分析第55-56页
     ·材料表面形貌分析第56-58页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第58-64页
     ·电极制备及模拟电池装配第58页
     ·循环伏安法(Cyclic Voltammetry)第58-60页
     ·四探针法测电子电导率第60-62页
     ·材料放电比容量的计算第62-64页
第三章 硼酸锰锂正极材料的固相制备与表征第64-77页
   ·引言第64-65页
   ·样品的制备与测试第65-66页
     ·样品制备第65页
     ·样品的测试方法第65-66页
   ·结果与讨论第66-75页
     ·产物的热分析及反应机理讨论第66-68页
     ·LiMnB0_3的XRD分析第68-69页
     ·LiMnB0_3的SEM分析第69-71页
     ·LiMnB0_3的电化学性能分析第71-75页
     ·LiMnB0_3化合物电导性分析第75页
   ·本章小结第75-77页
第四章 磷酸铁锂铁位锌掺杂正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第77-92页
   ·引言第77-78页
   ·样品的制备与测试第78-80页
     ·LiFeP0_4、LiZnP0_4 样品的制备第78-79页
     ·LiFe_(1-x)Zn_xP0_4(0.0<x<1.0)样品的制备第79页
     ·样品测试第79-80页
   ·结果与讨论第80-91页
     ·纯相LiFeP04、LiZnP04 样品的XRD 分析第80-81页
     ·LiFe_(1-x)Zn_xP0_4(0.0<x<1.0)样品的XRD 分析第81-83页
     ·LiFe_(1-x)Zn_xP0_4(0.0≤x≤1.0)化合物的结构分析第83-88页
     ·LiFe_(1-x)Zn_xP0_4(0.0≤x≤0.31)化合物的电化学性能分析第88-89页
     ·LiFe_(1-x)Zn_xP0_4(0.0≤x≤0.31)化合物电导性分析第89-91页
   ·本章小结第91-92页
第五章 Li_9V_(3-x)Co_x (P_20_7)_3(P0_4)_2/C和LiCoB0_3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能研究第92-103页
   ·引言第92-93页
   ·Li_9V_(3-x)Co_x (P_20_7)_3(P0_4)_2/C 样品的合成及分析第93-99页
     ·样品制备和测试第93-94页
     ·结果与讨论第94-99页
   ·LiCoB0_3 样品的合成及分析第99-101页
     ·LiCoB0_3 样品的合成和测试第99页
     ·结果与讨论第99-101页
   ·本章小结第101-103页
结论第103-106页
参考文献第106-123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23-125页
致谢第125-126页
附件第126页

论文共12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外网等值的多区域电力系统无功优化计算
下一篇:永磁同步电动机控制系统混沌行为分析及抑制和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