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永磁MRI系统梯度线圈设计方法研究
致谢 | 第1-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目次 | 第12-1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52页 |
·引言 | 第17-18页 |
·磁共振成像系统 | 第18-36页 |
·基本原理 | 第18-26页 |
·磁共振系统架构 | 第26-36页 |
·梯度线圈研究现状 | 第36-37页 |
·梯度线圈品质因素 | 第36页 |
·主要设计方法 | 第36-37页 |
·几何失真校正研究现状 | 第37-40页 |
·几何失真的原因 | 第37-38页 |
·梯度非线性引起的几何失真校正 | 第38-40页 |
·磁共振系统安全性研究 | 第40-49页 |
·电磁生物效应 | 第40-41页 |
·电磁场安全性问题 | 第41-45页 |
·磁共振系统中安全性问题 | 第45-49页 |
·本文的意义、目的和结构 | 第49-52页 |
·关于梯度线圈设计 | 第49页 |
·关于梯度非线性失真校正 | 第49-50页 |
·关于磁共振系统的安全性探索 | 第50页 |
·本文的结构组成 | 第50-52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52-66页 |
·电磁场基础 | 第52-53页 |
·麦克斯韦方程组 | 第52-53页 |
·毕奥-萨伐定律 | 第53页 |
·有限差分法 | 第53-59页 |
·有限差分格式 | 第54-57页 |
·电磁场中时域有限差分方法 | 第57-59页 |
·流体力学中的流函数概念 | 第59-62页 |
·流函数定义 | 第59-60页 |
·流函数的性质 | 第60-61页 |
·流函数的边界条件 | 第61-62页 |
·电磁场逆问题 | 第62-66页 |
·优化算法 | 第62-63页 |
·电磁场数值分析 | 第63-64页 |
·正则化方法 | 第64-66页 |
第3章 梯度线圈设计方法研究 | 第66-85页 |
·实空间法 | 第66-73页 |
·基于离散电流技术的解析法 | 第66-69页 |
·基于分布电流技术的矩阵求逆法 | 第69-70页 |
·基于分布电流技术的参数优化方法 | 第70-71页 |
·圆柱形纵向线圈的SA实空间法 | 第71-72页 |
·圆柱形横向线圈的SA形变实空间法 | 第72-73页 |
·傅氏空间法 | 第73-77页 |
·目标场法 | 第74-76页 |
·切趾和线圈有限尺寸设计 | 第76-77页 |
·傅氏空间和实空间法结合 | 第77页 |
·流函数空间法 | 第77-82页 |
·流函数法离散导线 | 第77-79页 |
·流函数空间法设计梯度线圈 | 第79-82页 |
·流函数空间和傅氏空间结合 | 第82页 |
·其他研究趋势 | 第82-83页 |
·讨论 | 第83-85页 |
第4章 形变空间法梯度线圈设计 | 第85-107页 |
·初始线圈形状的配置——形变空间 | 第86-89页 |
·纵向梯度线圈初始形状 | 第86页 |
·横向梯度线圈的初始形状 | 第86-89页 |
·建立优化模型 | 第89-90页 |
·优化过程 | 第90-91页 |
·梯度线圈设计结果 | 第91-98页 |
·横向梯度线圈设计结果 | 第91-96页 |
·纵向梯度线圈设计结果 | 第96-98页 |
·螺旋形线圈 | 第98-106页 |
·螺旋线 | 第98-99页 |
·构造Z线圈的螺旋形方程 | 第99-100页 |
·设置初始Z线圈配置 | 第100-103页 |
·Z线圈优化结果 | 第103-104页 |
·螺旋形X线圈设计进展 | 第104-106页 |
·讨论 | 第106-107页 |
第5章 有限差分流函数法梯度线圈设计 | 第107-129页 |
·线圈设计中的流函数分析 | 第107-110页 |
·关于电流密度的流函数分析 | 第107-109页 |
·电流方向与流函数关系 | 第109-110页 |
·离散电流密度分布到绕线方式 | 第110页 |
·流函数的边界分析 | 第110页 |
·梯度线圈设计 | 第110-118页 |
·磁场表达 | 第110-112页 |
·双平面X线圈源域分析 | 第112-114页 |
·双平面Z线圈源域分析 | 第114-115页 |
·边界条件设置 | 第115-116页 |
·场域分析 | 第116-117页 |
·方程构造求解 | 第117-118页 |
·调制函数 | 第118页 |
·X线圈设计结果 | 第118-124页 |
·线圈设计要求 | 第118页 |
·目标点采样 | 第118-119页 |
·源域网格划分 | 第119页 |
·初步正则化计算结果 | 第119-121页 |
·调制 | 第121-122页 |
·调制结果 | 第122-124页 |
·Z线圈设计进展情况 | 第124-127页 |
·线圈设计要求 | 第124页 |
·目标点采样分布 | 第124-125页 |
·源域网格划分 | 第125页 |
·初步正则化计算结果 | 第125-127页 |
·讨论 | 第127-129页 |
第6章 梯度非线性失真校正 | 第129-144页 |
·图像获取 | 第129-130页 |
·水模 | 第130页 |
·扫描图像 | 第130页 |
·图像预处理 | 第130-131页 |
·生成理想水模表面 | 第131-135页 |
·生成中点 | 第131-132页 |
·得到中线 | 第132-133页 |
·最小二乘拟合理想中心平面 | 第133-134页 |
·构建理想水模表面方程 | 第134-135页 |
·梯度非线性失真校正模型的建立 | 第135-137页 |
·校正结果分析 | 第137-140页 |
·视觉评价 | 第137-139页 |
·信噪比评价 | 第139-140页 |
·讨论 | 第140-144页 |
第7章 磁共振系统安全性分析 | 第144-155页 |
·阻抗法计算梯度线圈的生物效应 | 第144-151页 |
·人体模型 | 第144-146页 |
·阻抗法 | 第146-148页 |
·梯度线圈和激励波形 | 第148-149页 |
·仿真结果 | 第149-151页 |
·讨论 | 第151-155页 |
第8章 总结和展望 | 第155-159页 |
·工作总结 | 第155-157页 |
·展望 | 第157-158页 |
·结束语 | 第158-159页 |
参考文献 | 第159-170页 |
作者简历 | 第170-171页 |
作者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