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绪论 | 第8-13页 |
第一章 政务公开法律制度的基本理论 | 第13-32页 |
第一节 政务公开的概念 | 第13-23页 |
一、政务公开的涵义 | 第13-18页 |
二、政务公开的基本要素 | 第18-20页 |
三、政务公开的意义 | 第20-23页 |
第二节 政务公开的理论基础 | 第23-27页 |
一、人民主权理论 | 第24-25页 |
二、保障知情权理论 | 第25-26页 |
三、权力受监督理论 | 第26-27页 |
第三节 政务公开的原则 | 第27-32页 |
一、公开、透明原则 | 第28页 |
二、免费、自由使用原则 | 第28-29页 |
三、权利及时救济原则 | 第29-30页 |
四、最优选择与一般均衡原则 | 第30-32页 |
第二章 外国政务公开法律制度的发展概况及借鉴意义 | 第32-40页 |
第一节 外国政务公开法律制度的发展概况 | 第32-35页 |
第二节 外国政务公开法律制度的借鉴意义 | 第35-40页 |
一、营造一个民主法治的社会大环境 | 第36页 |
二、在宪法中增加对知情权的规定,从根本法上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 | 第36-37页 |
三、扩大政务公开主体的范围,增加公众参与政务活动的途径 | 第37页 |
四、严格界定公开的除外事项,处理好公开与保密的关系 | 第37-38页 |
五、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制定有效的救济措施 | 第38-40页 |
第三章 我国政务公开法律制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第40-48页 |
第一节 我国政务公开法律制度的现状 | 第40-45页 |
一、我国政务公开的立法现状 | 第40-42页 |
二、我国推行政务公开的实践 | 第42-45页 |
第二节 我国政务公开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45-48页 |
一、有关政务公开的立法层次低,覆盖范围狭窄 | 第45-46页 |
二、对有关政务公开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不够,政务公开制度落实不到位. | 第46-47页 |
三、政务公开责任的承担落实不到位,监督和救济措施缺失或不健全 | 第47页 |
四、政务公开中争端的解决方式单一,公民权利没有得到有效保障 | 第47-48页 |
第四章 我国政务公开法律制度的建构 | 第48-58页 |
第一节 建构我国政务公开法律制度的立法思路 | 第48-52页 |
第二节 完善我国政务公开法律制度的建议 | 第52-58页 |
一、设置信息预审员职位、实行信息登记备案制度 | 第52页 |
二、完善政务公开电子网络化制度 | 第52-53页 |
三、强化公共行政听证制度在政务公开领域中的应用 | 第53页 |
四、政务公开中加强对财政的度量和评估 | 第53-54页 |
五、各级人大内部设立信息审查处,加强对同级政府政务公开的监督 | 第54页 |
六、政务公开过程中,对政府的某些行为通过引入“公证制度”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 第54-55页 |
七、政府在政务公开过程中对公民的请求无权行使“沉默权” | 第55-56页 |
八、政务公开中建立各种力量相互牵制、良性互动的机制,促进公权力运行的“生态化” | 第56-58页 |
结论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