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1页 |
图表索引 | 第11-16页 |
1 绪论 | 第16-32页 |
·论文研究的背景 | 第16-20页 |
·城镇密集区在国家发展战略中日益突出的地位 | 第16-17页 |
·发展模式转型:我国城镇密集区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 第17-20页 |
·国内外城镇密集区相关研究综述 | 第20-29页 |
·国外城镇密集区规划相关研究 | 第20-22页 |
·我国城镇密集区研究的现状 | 第22-27页 |
·对国内相关研究的简要评价 | 第27-29页 |
·论文研究的意义、重点与框架 | 第29-32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29-30页 |
·研究的重点 | 第30-31页 |
·研究的框架 | 第31-32页 |
2 困境与析因:成渝城镇密集区空间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32-60页 |
·成渝城镇密集区的范围及区域概况 | 第32-39页 |
·成渝城镇密集区的范围界定 | 第32-36页 |
·成渝城镇密集区的区域概况 | 第36-39页 |
·区域空间发展各自为政:有限的竞争型区域协调 | 第39-46页 |
·行政区划下的“诸侯经济”倾向 | 第40-41页 |
·竞争型区域协调:有限的区域协调手段 | 第41-43页 |
·成渝城镇密集区各自为政的空间发展倾向 | 第43-46页 |
·建设空间低效扩张:空间引导与控制机制失灵 | 第46-51页 |
·城镇化与工业化:城镇空间快速扩张的驱动力 | 第46-48页 |
·区域城镇空间集约利用的引导与控制机制失灵 | 第48-50页 |
·成渝城镇密集区建设空间低效扩张的现状 | 第50-51页 |
·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经济导向下的区域空间发展模式 | 第51-56页 |
·经济导向下区域空间发展对生态环境的漠视 | 第51-53页 |
·成渝城镇密集区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 | 第53-56页 |
·城乡二元结构突出:体制分割下的空间失衡 | 第56-60页 |
·城乡空间失衡背后的体制析因 | 第56-58页 |
·成渝城镇密集区相对突出的城乡二元空间结构 | 第58-60页 |
3 城镇密集区空间集约发展的理论研究 | 第60-90页 |
·从经济效率到综合效益:城镇密集区空间集约发展的内涵 | 第60-68页 |
·“集约”概念的由来及相关研究综述 | 第60-63页 |
·多维性与层次性:城镇密集区空间集约发展的综合内涵 | 第63-66页 |
·从密集到集约:城镇密集区空间发展模式转型的必由之路 | 第66-68页 |
·城镇密集区空间集约发展的研究对象 | 第68-72页 |
·集约发展的空间要素:空间资源 | 第68-69页 |
·宏观层面:区域空间对象 | 第69-71页 |
·中观层面:城镇空间对象 | 第71页 |
·微观层面:建设空间对象 | 第71-72页 |
·城镇密集区空间集约发展的目标导向 | 第72-76页 |
·综合维度:区域空间的协调发展 | 第73页 |
·经济维度:城镇空间的紧凑拓展 | 第73-74页 |
·生态维度:生态空间的有效保护 | 第74页 |
·社会维度:人居空间的人文关怀 | 第74-76页 |
·综合协调:城镇密集区空间集约发展的方法论 | 第76-88页 |
·综合协调论的基本内涵 | 第76-78页 |
·综合协调的相关方法论 | 第78-83页 |
·综合协调论的基本原则与作用机理 | 第83-86页 |
·城镇密集区空间集约发展综合协调的路径 | 第86-88页 |
·小结 | 第88-90页 |
4 竞争与合作:构建系统共生的区域城镇空间关系 | 第90-124页 |
·竞争与合作:城镇密集区城镇空间综合协调的核心关系 | 第90-97页 |
·城镇密集区城镇空间竞合关系形成的内涵 | 第90-93页 |
·成渝城镇密集区城镇空间“竞争大于合作”的不良倾向 | 第93-94页 |
·系统共生:区域城镇空间竞合关系综合协调的目标状态 | 第94-97页 |
·成渝区域城镇空间关系综合协调的对象分析 | 第97-102页 |
·区域城镇的职能结构 | 第97-99页 |
·区域城镇的规模结构 | 第99-100页 |
·区域城镇的空间结构 | 第100-101页 |
·区域城镇的支持系统 | 第101-102页 |
·成渝区域城镇空间关系综合协调的组织策略 | 第102-116页 |
·分工协作的区域城镇职能结构 | 第102-105页 |
·比例有序、体系均衡的区域城镇规模结构 | 第105-108页 |
·布局合理的区域城镇空间结构 | 第108-111页 |
·与城镇空间相耦合的支持系统 | 第111-116页 |
·成渝区域城镇空间关系综合协调的保障机制 | 第116-124页 |
·区域协调发展规划的理念创新 | 第116-119页 |
·区域城镇空间关系综合协调的机制创新 | 第119-124页 |
5 集中与分散:引导紧凑的空间布局与建设模式 | 第124-161页 |
·集中与分散:城镇空间紧凑拓展综合协调的核心关系 | 第124-129页 |
·城镇空间集中与分散的理论释义 | 第124-125页 |
·城镇空间集中与分散的相关理论与实践 | 第125-127页 |
·适度集中:城镇空间紧凑拓展综合协调的目标状态 | 第127-129页 |
·成渝城镇空间紧凑拓展综合协调的对象分析 | 第129-138页 |
·城镇空间的用地布局 | 第129-132页 |
·城镇空间的密度分布 | 第132-134页 |
·建设空间拓展的不良倾向 | 第134-138页 |
·成渝城镇空间紧凑拓展综合协调的组织策略 | 第138-154页 |
·分散的集中化:城镇空间用地的紧凑布局 | 第138-143页 |
·疏密有致:城镇空间密度的紧凑分布 | 第143-147页 |
·典型建设空间紧凑开发的组织策略 | 第147-149页 |
·成渝城镇密集区城镇空间紧凑布局的理想模式探讨 | 第149-154页 |
·成渝城镇空间紧凑拓展综合协调的保障机制 | 第154-161页 |
·城镇空间紧凑布局综合协调的规划保障机制 | 第154-156页 |
·建设空间紧凑利用综合协调的导控机制 | 第156-161页 |
6 空间拓展与生态保护:多层次生态化空间发展战略 | 第161-193页 |
·“人地关系”:生态空间有效保护综合协调的核心关系 | 第161-164页 |
·“人地关系”的生态学内涵 | 第161-162页 |
·协调“人地关系”的相关规划理论与实践 | 第162-164页 |
·人地和谐:生态空间有效保护综合协调的目标状态 | 第164页 |
·成渝生态空间有效保护综合协调的对象分析 | 第164-171页 |
·宏观层面:区域城镇空间与生态空间的“人地关系” | 第165-168页 |
·中观层面:城镇建设空间与非建设空间的“人地关系” | 第168-170页 |
·微观层面:建设空间的生态化建设方式 | 第170-171页 |
·成渝生态空间有效保护综合协调的组织策略 | 第171-186页 |
·宏观层面:规模适度、生态导向下的区域城镇空间分布 | 第171-175页 |
·中观层面:建立植根于自然环境的城镇空间结构 | 第175-179页 |
·微观层面:生态化空间设计的基本原则 | 第179-181页 |
·成渝城镇密集区生态区划下的区域城镇发展构想 | 第181-186页 |
·成渝生态空间有效保护综合协调的保障机制 | 第186-193页 |
·生态空间有效保护综合协调的规划保障机制 | 第186-188页 |
·生态空间有效保护综合协调的导控机制 | 第188-193页 |
7 分离与融合:城镇密集区区域城乡空间统筹 | 第193-221页 |
·城乡关系:区域城乡空间统筹综合协调的核心关系 | 第193-199页 |
·城乡空间的概念界定 | 第193-194页 |
·城乡统筹发展的相关理论借鉴 | 第194-197页 |
·城乡空间融合:区域城乡空间统筹综合协调的目标状态 | 第197-199页 |
·成渝区域城乡空间统筹综合协调的对象分析 | 第199-201页 |
·城乡产业空间 | 第200-201页 |
·城乡住区空间 | 第201页 |
·成渝区域城乡空间统筹综合协调的组织策略 | 第201-213页 |
·城乡产业空间统筹的组织策略 | 第202-206页 |
·城市村庄:城乡住区空间统筹的组织策略 | 第206-209页 |
·三个集中:成都市城乡空间统筹协调的发展模式 | 第209-213页 |
·成渝区域城乡空间统筹综合协调的保障机制 | 第213-221页 |
·全域规划:区域空间城乡统筹综合协调的规划保障 | 第213-215页 |
·土地有序流转:区域城乡空间统筹综合协调的制度保障 | 第215-221页 |
8 结语 | 第221-225页 |
致谢 | 第225-227页 |
参考文献 | 第227-233页 |
附录 | 第233页 |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233页 |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实践 | 第2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