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提要 | 第1-7页 |
| 导论 | 第7-21页 |
| 一、张申府生平及思想发展 | 第7-10页 |
| 二、张申府研究现状 | 第10-19页 |
| 三、选题意义与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 第一章 张申府社会改造论的理论来源和历史、思想背景 | 第21-38页 |
| 一、“孔子、罗素与列宁”:张申府社会改造论的理论来源 | 第21-24页 |
| 二、近代中国的意义危机与秩序危机:张申府社会改造论的历史背景 | 第24-25页 |
| 三、近代中国社会改造思想的变迁:张申府社会改造论的思想背景 | 第25-38页 |
| (一) 萌芽时期 | 第25-26页 |
| (二) 政治制度改造时期 | 第26-28页 |
| (三) 人的改造时期 | 第28-32页 |
| (四) 社会制度改造时期 | 第32-38页 |
| 第二章 “实”与理性:社会改造的哲学基础 | 第38-62页 |
| 一、“实”的哲学 | 第38-49页 |
| (一) 求“实”论 | 第38-42页 |
| (二) “大客观主义”与“具体相对论” | 第42-47页 |
| (三) “中国化”与“具体化” | 第47-49页 |
| 二、辩证理性观 | 第49-62页 |
| (一) 理性的传承 | 第49-52页 |
| (二) 理性的倡扬 | 第52-54页 |
| (三) 理性的辩证分析 | 第54-62页 |
| 第三章 科学与民主:社会改造的精神武器 | 第62-104页 |
| 一、科学与民主的关系 | 第62-65页 |
| 二、科学主义及其反思 | 第65-74页 |
| (一) “唯物论科学主义” | 第65-69页 |
| (二) 科学的发展 | 第69-71页 |
| (三) 反思的科学主义 | 第71-74页 |
| 三、综合民主论 | 第74-104页 |
| (一) 系统民主论 | 第74-82页 |
| (二) 自由民主论 | 第82-95页 |
| (三) 和谐民主论 | 第95-104页 |
| 第四章 启蒙与革命:社会改造的现实手段 | 第104-123页 |
| 一、新启蒙论 | 第104-113页 |
| (一) 新启蒙运动的历史背景 | 第104-106页 |
| (二) 新启蒙运动的新特征 | 第106-110页 |
| (三) 张申府新启蒙论的特点 | 第110-113页 |
| 二、从无产阶级革命论到“一个革命”论 | 第113-123页 |
| (一) 无产阶级革命论 | 第113-115页 |
| (二) “一个革命”论 | 第115-123页 |
| 第五章 “大同个人主义”:社会改造的理想目标 | 第123-134页 |
| 一、社会改造的目标模式 | 第123-124页 |
| 二、共产主义大同与三民主义大同 | 第124-126页 |
| 三、大同社会的主要特征 | 第126-134页 |
| (一) “大同个人主义” | 第126-127页 |
| (二) “生”之人生观 | 第127-129页 |
| (三) “仁”的理想 | 第129-131页 |
| (四) “共通主义” | 第131页 |
| (五) 人民的文明 | 第131-134页 |
| 结语 | 第134-1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1-153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科研成果 | 第153-154页 |
| 后记 | 第154-155页 |
| 中文摘要 | 第155-158页 |
| Abstract | 第158-1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