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提要 | 第1-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7-23页 |
| ·理论与现实意义 | 第7-9页 |
|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9-19页 |
| ·论文的研究目标、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 ·创新与不足 | 第21-23页 |
| 第2章 1860 年前俄国和朝鲜的接触 | 第23-43页 |
| ·“罗禅”征伐——俄国和朝鲜的首次接触 | 第23-26页 |
| ·俄国和朝鲜在北京的接触 | 第26-38页 |
| ·斯帕法里、义杰斯与朝鲜 | 第26-29页 |
| ·郎克与朝鲜 | 第29-33页 |
| ·比丘林的朝鲜研究 | 第33-36页 |
| ·朝鲜对俄国的认识 | 第36-38页 |
| ·普提雅廷舰队在朝鲜 | 第38-43页 |
| 第3章 19 世纪60—80 年代的对朝鲜政策:从试探到谨慎 | 第43-89页 |
| ·对朝鲜边境贸易的政策 | 第43-52页 |
| ·对朝鲜移民的政策 | 第52-58页 |
| ·鼓励朝鲜人移居俄国 | 第52-55页 |
| ·防止边境“朝鲜化” | 第55-58页 |
| ·从《俄朝修好通商条约》到《俄朝陆路通商章程》 | 第58-74页 |
| ·1884 年《俄朝修好通商条约》 | 第59-69页 |
| ·1888 年《俄朝陆路通商章程》 | 第69-74页 |
| ·“俄朝密约”事件的发生及俄国的举措 | 第74-89页 |
| ·第一次“俄朝密约”事件 | 第75-81页 |
| ·第二次“俄朝密约”事件 | 第81-89页 |
| 第4章 甲午战争期间的对朝鲜政策:从调停、“观望”到干涉 | 第89-101页 |
| ·甲午战争前的对朝鲜政策 | 第89-95页 |
| ·对朝鲜政策变化的背景 | 第89-92页 |
| ·甲午战争前夕对日本侵略朝鲜的态度 | 第92-95页 |
| ·甲午战争中的对朝鲜政策 | 第95-101页 |
| ·“观望”政策 | 第95-97页 |
| ·干涉政策 | 第97-101页 |
| 第5章 19 世纪末的对朝鲜政策:从与日本共管到独占 | 第101-125页 |
| ·与日本共管朝鲜 | 第101-109页 |
| ·从“春生门事件”到“俄馆播迁”事件 | 第101-106页 |
| ·从《汉城协议》到《莫斯科协议》 | 第106-109页 |
| ·推行独占政策 | 第109-125页 |
| ·财政顾问和军事教官问题 | 第109-119页 |
| ·对“满鲜互换”的态度 | 第119-125页 |
| 第6章 20 世纪初—1910 年的对朝鲜政策:从冒险到退出 | 第125-144页 |
| ·日俄战争前夕在朝鲜的冒险政策 | 第125-135页 |
| ·朝鲜森林特许权问题 | 第125-130页 |
| ·日俄战争前和日本谈判中的朝鲜问题 | 第130-135页 |
| ·退出朝鲜 | 第135-144页 |
| ·短暂的坚持 | 第135-139页 |
| ·支持日本吞并朝鲜 | 第139-144页 |
| 结论 | 第144-1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7-159页 |
| 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第159-160页 |
| 后记 | 第160-161页 |
| 中文摘要 | 第161-165页 |
| Abstract | 第165-1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