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耳鼻咽喉科学论文--耳科学、耳疾病论文

听觉中枢对汉语高低频谐波成分的时变音高差异化响应模式研究

中文摘要第3-6页
英文摘要第6-13页
1 绪论第13-21页
    1.1 研究背景第13-14页
    1.2 听觉中枢表征音高感知的研究进展第14-17页
        1.2.1 听觉脑干响应表征音高感知第14-15页
        1.2.2 听皮层神经响应表征音高感知第15-17页
    1.3 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第17-18页
    1.4 本文研究目的和内容第18-19页
    1.5 论文的章节安排第19-21页
2 听觉神经系统表征音高感知的基础概述第21-35页
    2.1 复杂声的音高感知概述第21-22页
    2.2 心理生理学测试方法第22-23页
    2.3 神经电生理表征音高概述第23-27页
        2.3.1 听觉外周表征音高第23-26页
        2.3.2 听觉中枢系统表征音高第26-27页
    2.4 听觉神经响应信号的分析方法第27-30页
        2.4.1 时域特征分析第27-30页
        2.4.2 频域特征分析第30页
        2.4.3 时频分析第30页
    2.5 听觉研究常用的声信号第30-33页
    2.6 本章小结第33-35页
3 噪声对汉语高低频谐波成分的时变音高感知的影响第35-51页
    3.1 引言第35-36页
    3.2 自适应声调识别任务第36-41页
        3.2.1 实验对象第36页
        3.2.2 语音刺激第36-37页
        3.2.3 实验过程第37-39页
        3.2.4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39-41页
    3.3 安静环境和噪声环境下的声调识别第41-47页
        3.3.1 实验对象第41页
        3.3.2 语音刺激第41-42页
        3.3.3 实验过程第42页
        3.3.4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42-47页
    3.4 讨论第47-49页
    3.5 本章小结第49-51页
4 听觉脑干对语音高低频谐波成分的时变音高的响应第51-75页
    4.1 引言第51-52页
    4.2 方法第52-58页
        4.2.1 实验对象第52页
        4.2.2 语音刺激第52-55页
        4.2.3 电生理信号记录第55-56页
        4.2.4 数据分析第56-57页
        4.2.5 统计检验第57-58页
    4.3 结果第58-70页
        4.3.1 单个受试者响应第58-59页
        4.3.2 总体平均响应第59-60页
        4.3.3 时域自相关第60-64页
        4.3.4 频域PLV第64-70页
    4.4 讨论第70-73页
    4.5 本章小结第73-75页
5 豚鼠IC神经元对语音的时变音高的响应第75-103页
    5.1 引言第75-77页
    5.2 实验方法第77-84页
        5.2.1 实验对象第77页
        5.2.2 麻醉及手术第77-78页
        5.2.3 声音刺激第78-79页
        5.2.4 神经元信号记录及采集第79-80页
        5.2.5 数据分析第80-84页
    5.3 结果第84-97页
        5.3.1 LFPs表征语音的时变音高第84-88页
        5.3.2 单神经元 spike 发放表征语音的时变音高第88-95页
        5.3.3 神经元群的发放率表征语音时域包络第95-97页
        5.3.4 神经元群的发放率表征语音的时频信息第97页
    5.4 讨论第97-101页
    5.5 本章小结第101-103页
6 听皮层对语音的高低频谐波成分的时变音高的响应第103-115页
    6.1 引言第103-104页
    6.2 方法第104-108页
        6.2.1 受试者第104页
        6.2.2 语音刺激第104-105页
        6.2.3 脑电记录及CPR分析第105-108页
        6.2.4 统计分析第108页
    6.3 结果第108-113页
        6.3.1 总体平均响应第108-109页
        6.3.2 起始响应第109-110页
        6.3.3 CPR的时域和频域特征第110-113页
    6.4 讨论第113-114页
    6.5 本章小结第114-115页
7 总结与展望第115-119页
    7.1 本论文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15-116页
    7.2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第116-117页
    7.3 不足及展望第117-119页
参考文献第119-127页
附录第127-129页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127页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会议第127页
    C.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第127-128页
    D.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28-129页
致谢第129页

论文共12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现代汉语偏正式标题研究
下一篇:中日语气副词的比较研究--以和否定表达呼应的语气副词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