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17页 |
ABSTRACT | 第17-1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0-45页 |
1.1 唐五代宋西北方音视阈下的山西方音史研究 | 第20-26页 |
1.1.1 唐五代宋西北方音研究简史 | 第20-22页 |
1.1.2 唐五代宋西北方音与山西方音史研究 | 第22-24页 |
1.1.3 山西方言研究的重要性 | 第24-25页 |
1.1.4 现代山西境内方言分区概况 | 第25-26页 |
1.1.5 山西方音研究中使用的历史材料 | 第26页 |
1.2 本文的研究意义及目的 | 第26-27页 |
1.3 诗文用韵的研究意义及现状 | 第27-30页 |
1.3.1 诗文用韵的研究意义 | 第27页 |
1.3.2 诗文用韵的研究现状 | 第27-30页 |
1.4 研究范围及研究材料 | 第30-36页 |
1.4.1 研究范围 | 第30-32页 |
1.4.2 研究材料 | 第32-36页 |
1.5 研究方法及步骤 | 第36-38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36-38页 |
1.5.2 研究步骤 | 第38页 |
1.6 诗人诗作的选取及相关问题 | 第38-45页 |
1.6.1 诗人诗作的选取 | 第38-40页 |
1.6.2 相关问题的说明 | 第40-45页 |
第二章 唐代山西诗人近体诗韵系 | 第45-63页 |
2.1 阴声韵 | 第45-52页 |
2.1.1 歌戈部 | 第45页 |
2.1.2 麻佳部 | 第45-46页 |
2.1.3 鱼居部、虞模部 | 第46-47页 |
2.1.4 灰咍部、齐祭部、皆怀部 | 第47-48页 |
2.1.5 支脂部、微衣部 | 第48-50页 |
2.1.6 豪高部、肴交部、萧宵部 | 第50-51页 |
2.1.7 尤侯部 | 第51-52页 |
2.2 阳声韵(入声韵) | 第52-63页 |
2.2.1 覃盐部 | 第52-53页 |
2.2.2 侵寻部 | 第53页 |
2.2.3 寒桓部、删山部、先仙部、屑薛部(入) | 第53-55页 |
2.2.4 真谆部、文分部、元魂部 | 第55-58页 |
2.2.5 阳唐部 | 第58-59页 |
2.2.6 江双部 | 第59页 |
2.2.7 蒸登部 | 第59页 |
2.2.8 庚清部、青形部 | 第59-61页 |
2.2.9 东红部、冬钟部 | 第61-63页 |
第三章 唐代山西诗人古体诗韵系 | 第63-85页 |
3.1 阴声韵 | 第63-70页 |
3.1.1 歌戈部 | 第63-64页 |
3.1.2 麻佳部 | 第64页 |
3.1.3 鱼模部 | 第64-65页 |
3.1.4 齐祭部、咍皆部 | 第65-67页 |
3.1.5 支微部 | 第67-68页 |
3.1.6 豪高部、萧肴部 | 第68-70页 |
3.1.7 尤幽部 | 第70页 |
3.2 阳声韵和入声韵 | 第70-85页 |
3.2.1 覃盐部、狎叶部 | 第70-71页 |
3.2.2 侵寻部、缉邑部 | 第71-72页 |
3.2.3 寒桓部、删山部、先仙部、月薛部 | 第72-74页 |
3.2.4 真谆部、文分部、元魂部、质物部 | 第74-80页 |
3.2.5 阳唐部、药铎部 | 第80页 |
3.2.6 江双部、觉学部 | 第80-81页 |
3.2.7 蒸登部、职德部 | 第81页 |
3.2.8 庚青部、陌锡部 | 第81-84页 |
3.2.9 东钟部、屋烛部 | 第84-85页 |
第四章 唐代山西诗人诗歌用韵中的通语音变 | 第85-96页 |
4.1《广韵》佳韵系字叶入麻部 | 第85-89页 |
4.1.1 唐代山西诗人诗歌用韵中佳韵字叶入麻部的分析 | 第85-87页 |
4.1.2《广韵》佳韵系字进入麻部的研究 | 第87-88页 |
4.1.3 唐代各地区用韵研究中佳韵系字进入麻部的情况 | 第88-89页 |
4.2 齐祭韵与支脂之韵相押 | 第89-94页 |
4.2.1 唐代山西诗人诗歌用韵中齐祭废与支脂之相押的分析 | 第89-91页 |
4.2.2 齐祭废与支脂之相押的研究 | 第91-92页 |
4.2.3“来”与“推”的分析 | 第92-94页 |
4.3 尤侯韵部分唇音字与鱼模相押 | 第94-96页 |
4.3.1 唐代山西诗人诗歌用韵中尤侯与鱼模相押的分析 | 第94页 |
4.3.2 尤侯部唇音字向鱼模转化的研究 | 第94-96页 |
第五章 唐代山西诗人诗歌用韵的声调 | 第96-110页 |
5.1 上去相押和浊上归去 | 第96-106页 |
5.1.1 唐代山西诗人诗歌用韵中上去相押的分析 | 第96-102页 |
5.1.2 浊上归去的研究 | 第102-106页 |
5.2 平上相押 | 第106-108页 |
5.3 去入相押 | 第108-110页 |
第六章 唐代山西诗人诗歌用韵中的特殊用韵 | 第110-128页 |
6.1 阴声韵 | 第110-116页 |
6.1.1 歌戈部与麻佳部 | 第110-112页 |
6.1.2 歌戈部与鱼模部 | 第112-114页 |
6.1.3 麻佳部与鱼模部 | 第114页 |
6.1.4 支微部与鱼模部 | 第114-116页 |
6.2 阳声韵 | 第116-123页 |
6.2.1 相同阳声韵尾间的混押 | 第116-118页 |
6.2.2 不同阳声韵尾间的混押。 | 第118-123页 |
6.3 入声韵 | 第123-124页 |
6.3.1 相同入声韵尾间的混押 | 第123-124页 |
6.3.2 不同入声韵尾间的混押 | 第124页 |
6.4 阴阳混押 | 第124-128页 |
第七章 唐代山西诗人诗歌用韵中的特殊韵字 | 第128-139页 |
7.1 阴声韵字 | 第128-131页 |
7.2 阳声韵字 | 第131-137页 |
7.3 入声韵字 | 第137-139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139-152页 |
8.1 唐代山西诗韵与《广韵》、关中、北京地区、山东、福建、江浙吴语、敦煌曲子词韵部系统的比较 | 第139-146页 |
8.1.1 阴声韵 | 第139-140页 |
8.1.2 阳声韵 | 第140页 |
8.1.3 入声韵 | 第140-146页 |
8.2 唐代山西诗韵与南北朝、隋代、宋代山西、金代山西诗人用系统的比较 | 第146-150页 |
8.2.1 阴声韵 | 第146页 |
8.2.2 阳声韵和入声韵 | 第146-150页 |
8.3 唐代山西诗人诗歌用韵的特征 | 第150-152页 |
附录 唐代山西诗人诗歌韵谱 | 第152-281页 |
1 近体诗韵谱 | 第152-219页 |
2 古体诗韵谱 | 第219-275页 |
3 混押韵谱 | 第275-281页 |
参考文献 | 第281-29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296-297页 |
致谢 | 第297-298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2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