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玉米(玉蜀黍)论文

不同类型玉米群体的育种潜势分析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1. 文献综述第11-24页
   ·种质资源概述第11-12页
     ·作物种质资源的概念第11页
     ·作物种质资源在作物育种中的地位第11-12页
   ·玉米种质资源研究内容第12-16页
     ·玉米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第12-13页
     ·玉米种质资源的杂优类群和杂优模式第13-15页
     ·玉米种质资源的配合力第15页
     ·玉米种质资源研究的其他方面第15-16页
   ·玉米种质资源研究进展第16-24页
     ·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资源研究利用进展第16-19页
     ·地方种质资源的利用第19-22页
     ·人工合成玉米种质群体研究利用现状第22-24页
2. 目的意义第24-25页
3. 材料与方法第25-28页
   ·田间试验第25页
     ·供试材料第25页
     ·田间试验设计第25页
     ·田间调查与室内考种第25页
   ·室内分析第25-26页
     ·供试材料第25页
     ·DNA得提取第25-26页
     ·扩增反应和变性聚丙烯酞胺凝胶电泳第26页
   ·统计分析第26-28页
     ·田间实验资料统计分析第26-27页
     ·室内资料的统计分析第27-28页
4. 结果与分析第28-39页
   ·群体间主要性状的比较分析第28-32页
     ·群体间差异显著性检验第28页
     ·群体间主要性状的多重比较第28-30页
     ·群体内主要性状的变异系数分析第30-32页
     ·群体优良单株出现频率第32页
   ·群体配合力分析第32-36页
     ·组合间差异性检验第32-33页
     ·配合力方差分析第33-34页
     ·一般配合力分析第34-35页
     ·特殊配合力分析第35-36页
   ·供试群体的杂种优势类群第36页
   ·SSR分析第36-39页
     ·SSR标记扩增结果第36-37页
     ·群体多态性位点比较第37页
     ·群体基因型数比较第37-38页
     ·群体基因杂合度比较第38-39页
     ·群体内及群体间遗传距离第39页
5. 讨论与结论第39-43页
   ·三类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第39-40页
   ·三类群体的育种潜势综合评价第40-41页
   ·供试群体的改良、利用方案探讨第41-42页
   ·群体的保存与扩繁问题第42-43页
6 结论第43-44页
参考文献第44-48页
致谢第48页

论文共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稻雄性不育细胞质效应对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和基因组甲基化水平上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MADS-box基因在水稻ah、dl花突变体及其野生型中的表达及变化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