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善意取得制度的缘起变迁与其适用范围 | 第11-19页 |
第一节 善意取得制度的渊源和肇端:只适用于动产 | 第11-12页 |
第二节 善意取得制度的形成与确立:突破至不动产 | 第12-15页 |
第三节 善意取得制度的发展与变迁:两种发展路径 | 第15-19页 |
一、现代各国民法继受善意取得制度的法律规定 | 第15-17页 |
二、现代各国民法规定善意取得适用范围的差异 | 第17-19页 |
第二章 不动产适用善意取得的理论依据与必要性 | 第19-30页 |
第一节 现代各国善意取得适用范围差异的法理分析 | 第19-23页 |
一、物权变动模式的不同 | 第19-20页 |
二、不动产交易的立法保护的不同 | 第20-22页 |
三、我国物权变动模式及其不动产交易的立法保护 | 第22-23页 |
第二节 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的法理基础 | 第23-28页 |
一、物权公示公信原则是善意取得制度的理论前提 | 第23-26页 |
二、不动产善意取得是登记公信力的具体制度形式 | 第26-28页 |
第三节 不动产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的现实必要 | 第28-30页 |
一、不动产登记错误实然存在 | 第28页 |
二、近现代市场经济发展需求 | 第28-30页 |
第三章 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建构的相关问题 | 第30-46页 |
第一节 不动产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 | 第30-40页 |
一、登记错误——登记名义人为无权处分 | 第30-31页 |
二、基于交易行为有偿取得物权 | 第31-34页 |
三、受让人须为善意 | 第34-39页 |
四、受让人已完成变更登记 | 第39-40页 |
第二节 不动产善意取得的法律效果 | 第40-44页 |
一、物权变动的效力 | 第40-42页 |
二、债权变动的效力 | 第42-44页 |
第三节 不动产善意取得的性质 | 第44-46页 |
第四章 我国民法理论与实践中的不动产善意取得 | 第46-53页 |
第一节 我国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的现状观察 | 第46-48页 |
一、1949 年以前的善意取得制度 | 第46页 |
二、1949 年以后的善意取得制度 | 第46-48页 |
第二节 我国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的学界论争 | 第48-51页 |
一、不动产善意取得否定说 | 第48-50页 |
二、不动产善意取得肯定说 | 第50-51页 |
第三节 我国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在适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 第51-53页 |
一、尚未进行登记但不违章的不动产 | 第51-52页 |
二、不动产善意取得与不动产无权处分 | 第52页 |
三、不动产善意取得与不动产优先购买权 | 第52-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