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39页 |
1. 河口和近海水体富营养化定义、成因、后果和评价 | 第11-18页 |
·河口和近海水体富营养化定义 | 第11-12页 |
·河口和近海水体富营养化成因 | 第12页 |
·河口和近海水体富营养化的后果 | 第12-14页 |
·河口和近海水体富营养化的评价 | 第14-18页 |
2. 河口和近海水体富营养化研究进展 | 第18-38页 |
·河口和近海的营养盐浓度和结构的长期变化过程与浮游植物的响应 | 第18-21页 |
·有害藻华的爆发与环境因子的耦合关系研究 | 第21-23页 |
·低氧的产生与水体富营养化的关系 | 第23-26页 |
·营养盐来源及其在水体中输送的研究 | 第26-29页 |
·富营养化的应对措施研究 | 第29-31页 |
·长江口水域富营养化的研究现状 | 第31-37页 |
·长江口水域富营养化研究展望 | 第37-38页 |
3. 研究思路 | 第38-39页 |
第二章 长江水体溶解态无机氮和磷的输送特点及水体氮来源研究 | 第39-68页 |
1. 前言 | 第39页 |
2. 研究区域 | 第39-40页 |
3. 数据和方法 | 第40-43页 |
4. 结果和讨论 | 第43-68页 |
·长江溶解态无机N、P的浓度季节变化和迁移 | 第43-45页 |
·长江溶解态无机N、P的浓度与国内外河流的比较分析 | 第45页 |
·长江流域各站位DIN、DIP年输送通量研究 | 第45-47页 |
·长江溶解态无机氮、DIP浓度长期变化和各阶段季节变化特点 | 第47-51页 |
·长江水体N来源研究 | 第51-64页 |
·应对长江流域N污染的对策分析 | 第64-67页 |
·小结 | 第67-68页 |
第三章 长江口水域富营养化长期演变及特点分析 | 第68-86页 |
1. 前言 | 第68-69页 |
2. 数据来源和方法 | 第69页 |
3. 样品采集和分析方法 | 第69-70页 |
4. 结果与讨论 | 第70-85页 |
·营养盐浓度的长期变化 | 第70-72页 |
·长江口海域浮游植物量的长期变化 | 第72-76页 |
·长江口海域营养盐结构和浮游植物种群结构的长期变化 | 第76-85页 |
5. 小结 | 第85-86页 |
第四章 长江口海域低氧区的形成机制及其与富营养化的关系 | 第86-108页 |
1. 前言 | 第86-88页 |
2. 研究海域 | 第88页 |
3. 数据和方法 | 第88页 |
4. 结果 | 第88-97页 |
5. 讨论 | 第97-107页 |
·研究海域低氧发生的特点 | 第97-101页 |
·控制低氧形成的物理因素 | 第101-103页 |
·现场浮游植物生产对低氧的贡献 | 第103-107页 |
6. 小结 | 第107-108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108-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26页 |
博士期间撰写论文情况 | 第126-127页 |
致谢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