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1 引言 | 第8-16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 ·低效林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 ·森林土壤水文生态效益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 第14-16页 |
| ·低效林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14-15页 |
| ·森林土壤水文生态效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15-16页 |
| 2 研究区概况 | 第16-17页 |
| ·地理位置 | 第16页 |
| ·地形地貌 | 第16页 |
| ·气候特征 | 第16页 |
| ·土壤特征 | 第16页 |
| ·植被特征 | 第16-17页 |
| ·水资源概况 | 第17页 |
| ·土地利用现状 | 第17页 |
| 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 ·研究区概况调查 | 第17页 |
| ·林木生长及林分类型调查 | 第17-18页 |
| ·枯枝落叶调查及现存量的测定 | 第18页 |
| ·土壤样品的收集及理化性质的测定 | 第18-19页 |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19页 |
|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 4 大五家流域低效人工林定向更新现状 | 第20-26页 |
| ·大五家流域低效林的评判 | 第20-22页 |
| ·判定低效林标准的依据 | 第21-22页 |
| ·低效林判定标准 | 第22页 |
| ·大五家流域低效林的判定 | 第22-26页 |
| ·低效林分与普通林分主要调查因子的比较 | 第22-24页 |
| ·低效林分的林木个体质量与林分结构 | 第24-25页 |
| ·大五家流域低效林类型的划分 | 第25页 |
| ·大五家流域低效林现状 | 第25-26页 |
| ·大五家流域定向更新模式及主要技术 | 第26页 |
| 5 枯落物层的水文生态效应 | 第26-32页 |
| ·小叶杨柠条锦鸡儿低效林与更新林分枯落物现存量及持水能力的比较 | 第27-28页 |
| ·枯落物的现存量 | 第27页 |
| ·枯落物层的持水能力 | 第27-28页 |
| ·小叶杨低效林(平缓)与更新林分枯落物现存量及持水能力的比较 | 第28-29页 |
| ·枯落物的现存量 | 第28-29页 |
| ·枯落物层的持水能力 | 第29页 |
| ·柠条锦鸡儿低效林与更新林分枯落物现存量及持水能力的比较 | 第29-30页 |
| ·枯落物的现存量 | 第29页 |
| ·枯落物层的持水能力 | 第29-30页 |
| ·小叶杨低效林(阳缓坡)与更新林分枯落物现存量及持水能力的比较 | 第30-31页 |
| ·枯落物的现存量 | 第30页 |
| ·枯落物层的持水能力 | 第30-31页 |
| ·油松低效林与更新林分枯落物现存量及持水能力的比较 | 第31页 |
| ·枯落物的现存量 | 第31页 |
| ·枯落物层的持水能力 | 第31页 |
| ·小结 | 第31-32页 |
| 6 土壤层的水文生态效益 | 第32-46页 |
| ·小叶杨柠条锦鸡儿低效林与更新林分土壤特性的比较 | 第32-36页 |
| ·土壤含水量的差异 | 第32-33页 |
| ·土壤容重及孔隙度的差异 | 第33-35页 |
| ·土壤有机质及全N、P、K 的含量 | 第35页 |
| ·土壤蓄水能力分析 | 第35-36页 |
| ·小叶杨低效林(平缓)与更新林分土壤特性的比较 | 第36-39页 |
| ·土壤含水量的差异 | 第36-37页 |
| ·土壤容重及孔隙度的差异 | 第37-38页 |
| ·土壤有机质及全N、P、K 的含量 | 第38页 |
| ·土壤蓄水能力分析 | 第38-39页 |
| ·柠条锦鸡儿低效林与更新林分土壤特性的比较 | 第39-40页 |
| ·土壤含水量的差异 | 第39页 |
| ·土壤容重及孔隙度的差异 | 第39-40页 |
| ·土壤有机质及全N、P、K 的含量 | 第40页 |
| ·土壤蓄水能力分析 | 第40页 |
| ·小叶杨低效林(阳缓坡)与更新林分土壤特性的比较 | 第40-43页 |
| ·土壤含水量的差异 | 第40-41页 |
| ·土壤容重及孔隙度的差异 | 第41-42页 |
| ·土壤有机质及全N、P、K 的含量 | 第42-43页 |
| ·土壤蓄水能力分析 | 第43页 |
| ·油松低效林与更新林分土壤特性的比较 | 第43-45页 |
| ·土壤含水量的差异 | 第43-44页 |
| ·土壤容重及孔隙度的差异 | 第44页 |
| ·土壤有机质及全 N、P、K 的含量 | 第44-45页 |
| ·土壤蓄水能力分析 | 第45页 |
| ·小结 | 第45-46页 |
| 7 结论与讨论 | 第46-48页 |
| ·结论 | 第46页 |
| ·讨论 | 第46-48页 |
| 致谢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 作者简介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