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引言 本论题的研究现状和意义 | 第13-18页 |
第一节 本论题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第二节 论题的意义和难度 | 第15-18页 |
第一章 "流人"初集于海滨 | 第18-43页 |
第一节 大变局中的上海租界 | 第18-20页 |
第二节 "流人"类聚于沪渎 | 第20-27页 |
第三节 上海租界遗民圈的基本形成 | 第27-33页 |
第四节 诗人群体形成的政治基础 | 第33-43页 |
第二章 超社的兴废 | 第43-69页 |
第一节 超社的发起 | 第44-49页 |
第二节 最初的两次社集 | 第49-54页 |
第三节 往后历次集会之概况 | 第54-64页 |
第四节 超社的危机和解体 | 第64-69页 |
第三章 逸社的继起和消歇 | 第69-95页 |
第一节 逸社的继起 | 第69-77页 |
第二节 逸社的重开 | 第77-84页 |
第三节 逸社的风流云散 | 第84-95页 |
第四章 出处之际的精神困境 | 第95-117页 |
第一节 樊增祥的"思想革命" | 第95-100页 |
第二节 周树模的翻覆心迹 | 第100-106页 |
第三节 史馆之蛊惑 | 第106-111页 |
第四节 出处之际的经济问题 | 第111-117页 |
第五章 复辟:孤臣孽子之心结 | 第117-146页 |
第一节 倒袁 | 第117-126页 |
第二节 张勋复辟 | 第126-138页 |
第三节 满洲国 | 第138-146页 |
第六章 变徵之音中的多重情感主题 | 第146-170页 |
第一节 沉重的亡国之恨 | 第146-151页 |
第二节 永远的乡关之恋 | 第151-155页 |
第三节 不尽的人生追忆 | 第155-159页 |
第四节 无法遏抑的隐逸遐思 | 第159-164页 |
第五节 不灭的文化情怀 | 第164-170页 |
第七章 人格与诗格:代表诗人之个案分析 | 第170-218页 |
第一节 陈三立论 | 第170-180页 |
第二节 沈曾植论 | 第180-186页 |
第三节 郑孝胥论 | 第186-195页 |
第四节 陈曾寿论 | 第195-203页 |
第五节 樊增祥论 | 第203-211页 |
第六节 梁鼎芬论 | 第211-218页 |
第八章(结语) 海滨"流人"的生存处境及其苦心孤诣 | 第218-236页 |
第一节 超社逸社诗人存在的宏观时势 | 第218-224页 |
第二节 超社逸社诗人存在的微观境遇 | 第224-230页 |
第三节 三纲六纪与周思孔情的现代意味 | 第230-236页 |
附录一:主要人物简介 | 第236-243页 |
附录二:超社社集活动情况考略 | 第243-253页 |
附录三:逸社社集活动情况考略 | 第253-277页 |
参考文献 | 第277-282页 |
后记 | 第282-284页 |
修订内容 | 第2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