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基本理论概述 | 第12-23页 |
一、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概念与科学构成 | 第12-16页 |
(一) 行政处罚的内涵 | 第12-13页 |
(二) 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概念 | 第13页 |
(三) 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科学构成 | 第13-16页 |
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的法律本质分析 | 第16-20页 |
(一) 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的法律依据 | 第16-18页 |
(二) 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的法律功用 | 第18-19页 |
(三) 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的法律本质分析 | 第19-20页 |
三、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的基本原则 | 第20-23页 |
(一) 处罚设定权与行政处罚权分离原则 | 第20-21页 |
(二) 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 | 第21页 |
(三) 权力与利益彻底脱钩的原则 | 第21页 |
(四) 相互配合协调原则 | 第21页 |
(五) 实施条件充分原则 | 第21-23页 |
第二章 我国实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的历史回顾 | 第23-31页 |
一、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的发展历程 | 第23-25页 |
(一) 启动阶段(1996年10月—2000年8月) | 第23页 |
(二) 推行阶段(2000年9月—2002年7月) | 第23-24页 |
(三) 全面推进阶段(2002年8月—至今) | 第24-25页 |
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的运行方式 | 第25-28页 |
(一) 运作模式 | 第25-26页 |
(二) 执法范围 | 第26-27页 |
(三) 管理机制 | 第27-28页 |
三、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的社会成效 | 第28-31页 |
(一)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多头执法、职责交叉、执法扰民问题,行政执法效率有所提高 | 第28页 |
(二) 初步实现了审批权与监督处罚权的适当分离,为改革现行行政管理模式积累了一定经验 | 第28-29页 |
(三) 初步形成了新的行政执法机制,改善了政府的行政执法形象 | 第29页 |
(四) 初步取得了试点经验,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探索了新思路 | 第29-31页 |
第三章 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的理论与实践困境 | 第31-42页 |
一、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的理论困惑 | 第31-37页 |
(一) 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的理路分歧 | 第31-34页 |
(二) 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运行技术的疏通不畅 | 第34-37页 |
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的实践难题 | 第37-42页 |
(一) 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实践法律依据缺位 | 第37页 |
(二) 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制约机制受阻 | 第37-39页 |
(三) 人为因素导致的实践困境 | 第39-40页 |
(四) 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监督与救济方式不完善 | 第40-41页 |
(五) 绩效考评体系不完善 | 第41-42页 |
第四章 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的立法设计 | 第42-51页 |
一、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立法的法选择 | 第42-47页 |
(一) 统一立法的法选择 | 第42-44页 |
(二) 立法机关立法的法选择 | 第44-45页 |
(三) 全面立法的法选择 | 第45-47页 |
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的立法规制技术 | 第47-51页 |
(一) 从分解与综合行政目标的角度进行规制 | 第47-48页 |
(二) 从剥离行政职权的角度进行规制 | 第48-49页 |
(三) 从设定权责关系的角度进行规制 | 第49-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55-56页 |
后记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