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某地冶炼工业废渣中铜、锌的浸出及分离提纯工艺的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1-20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 ·我国的尾矿资源现状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我国的铜资源储量、特点及其利用现状 | 第12页 |
| ·我国的锌资源储量、特点及其利用现状 | 第12-13页 |
| ·铜、锌加工利用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 ·工业废渣的利用现状 | 第13-14页 |
| ·低品位矿石中铜的回收利用现状 | 第14-15页 |
| ·铜的冶炼现状 | 第15页 |
| ·低品位矿石中锌的回收利用现状 | 第15-16页 |
| ·锌的冶炼现状 | 第16-17页 |
| ·铜与锌的分离方法 | 第17-18页 |
| ·铜溶剂萃取技术的现状 | 第18-19页 |
| ·研究目标及研究路线 | 第19-20页 |
| 第2章 试验原料及实验方法 | 第20-28页 |
| ·实验原料 | 第20-21页 |
| ·样品前处理及其取样 | 第20页 |
| ·样品粒度分析 | 第20页 |
| ·样品组分分析 | 第20-21页 |
| ·实验仪器和实验药品 | 第21-22页 |
| ·实验仪器 | 第21-22页 |
| ·实验药品 | 第22页 |
| ·实验方法及实验设计 | 第22-28页 |
| ·实验原理 | 第22-24页 |
| ·分析方法 | 第24-25页 |
| ·主要试剂的配制与标定 | 第25-26页 |
| ·实验方法 | 第26-28页 |
| 第3章 废渣浸出方法的选择 | 第28-33页 |
| ·正交实验数据处理和最优化条件的确定 | 第28-32页 |
| ·酸性浸出正交实验结果 | 第28-30页 |
| ·氨性浸出的正交实验结果 | 第30-32页 |
| ·酸性浸出和氨性浸出的比较 | 第32-33页 |
| ·从经济上比较 | 第32页 |
| ·从设备投资和分离提纯工艺角度比较 | 第32-33页 |
| 第4章 氨性浸出条件优化实验 | 第33-39页 |
| ·石灰用量对浸出率的影响 | 第33页 |
| ·碳铵用量对铜和锌浸出率的影响 | 第33-34页 |
| ·固液比对铜和锌浸出率的影响 | 第34-35页 |
| ·浸出时间对铜和锌浸出率的影响 | 第35-36页 |
| ·添加氧化剂对铜和锌浸出率的影响 | 第36-37页 |
| ·循环浸出实验 | 第37-39页 |
| 第5章 铜的分离提取 | 第39-50页 |
| ·氨性浸出液的分析 | 第39页 |
| ·铜的萃取实验 | 第39-45页 |
| ·萃取剂最大负载量的测定 | 第39-40页 |
| ·有机相与无机相相比对铜萃取率的影响 | 第40页 |
| ·萃取剂浓度对铜萃取率的影响 | 第40-41页 |
| ·震荡时间对铜萃取率的影响 | 第41-42页 |
| ·萃取温度对铜萃取率的影响 | 第42-43页 |
| ·铜的萃取级数的选择 | 第43-44页 |
| ·铜的萃取分离效果评价 | 第44-45页 |
| ·铜的反萃取实验 | 第45-50页 |
| ·硫酸浓度对铜反萃取的影响 | 第45-46页 |
| ·振荡时间对反萃取率的影响 | 第46页 |
| ·相比对铜反萃取率的影响 | 第46-48页 |
| ·反萃等温线与理论级数 | 第48-49页 |
| ·两次反萃取后萃余液中的铜浓度 | 第49-50页 |
| 第6章 锌的分离回收 | 第50-52页 |
| ·萃铜余液中的化学成分分析 | 第50页 |
| ·提锌方法的可行性分析及提纯路线 | 第50-52页 |
| 结论 | 第52-53页 |
| 致谢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 附录 A 研究生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