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3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0页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1-12页 |
四、本文的创新点 | 第12-13页 |
第二章 区域经济增长中知识溢出文献综述 | 第13-23页 |
一、知识溢出的相关理论综述 | 第13-17页 |
(一) 国外学者对知识溢出理论综述与评述 | 第13-15页 |
(二) 国内学者关于知识溢出理论研究与评述 | 第15-17页 |
二、知识溢出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理论依据 | 第17-23页 |
(一) 新古典增长理论与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 第17页 |
(二) 新增长理论与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 第17-19页 |
(三) 技术缺口理论与区域经济增长 | 第19-20页 |
(四) 熊彼特创新理论与区域经济增长 | 第20-21页 |
(五) 新经济地理学与区域增长理论 | 第21-23页 |
第三章 知识溢出机理 | 第23-41页 |
一、知识溢出的内涵 | 第23-25页 |
(一) 知识溢出的本质 | 第23-24页 |
(二) 知识溢出相关概念辨析 | 第24-25页 |
二、影响知识溢出效应的因素 | 第25-30页 |
(一) 技术差距 | 第25页 |
(二) 认知距离 | 第25-26页 |
(三) 吸收能力 | 第26-27页 |
(四) 地理距离 | 第27页 |
(五) 政策与市场约束 | 第27-28页 |
(六) 溢出方的控制意愿与能力 | 第28-29页 |
(七)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 第29页 |
(八) 产业集聚程度 | 第29-30页 |
三、知识溢出途径分析 | 第30-33页 |
(一) 投资活动产生的知识溢出 | 第30-31页 |
(二) 主体间的联系产生的溢出 | 第31页 |
(三) 劳动力流动导致知识溢出 | 第31-32页 |
(四) 产品带来的知识溢出 | 第32页 |
(五) 基于空间活动带来的知识溢出 | 第32-33页 |
四、知识溢出效应分析 | 第33-36页 |
(一) 模仿效应 | 第33-34页 |
(二) 竞争效应 | 第34页 |
(三) 激励效应 | 第34-35页 |
(四) 带动效应 | 第35页 |
(五) 产业集聚效应 | 第35-36页 |
(六) 链锁效应 | 第36页 |
五、知识溢出的测度方法 | 第36-41页 |
(一) 知识流动方法 | 第37页 |
(二) 成本函数方法 | 第37-38页 |
(三) GRILICHES-JAFFE知识生产函数测度方法 | 第38-39页 |
(四) 文献跟踪方法 | 第39-41页 |
第四章 区域经济增长中知识溢出效应实证研究 | 第41-54页 |
一、我国区域经济增长中知识溢出的现状分析 | 第41-49页 |
(一) 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比较 | 第41-44页 |
(二) 科研投入 | 第44-48页 |
(三) 专利申请 | 第48-49页 |
二、知识溢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分析 | 第49-54页 |
(一) 模型设计 | 第49-50页 |
(二) 样本数据及来源 | 第50-51页 |
(三) 回归结果分析 | 第51-54页 |
第五章 政策与展望 | 第54-61页 |
一、结论 | 第54页 |
二、政策建议 | 第54-61页 |
(一) 建立健全市场体系 | 第54-55页 |
(二) 创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创新体系 | 第55-56页 |
(三) 完善产权制度 | 第56页 |
(四) 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建立知识交流平台 | 第56-57页 |
(五) 增加政府科技研发投资 | 第57-58页 |
(六) 加快产学研合作 | 第58-59页 |
(七) 营造良好的区域投资环境 | 第59页 |
(八) 创造有利的区域文化氛围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及获奖情况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