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论文--中国论文--地方文化与文化事业论文

甘肃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保护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绪论第14-33页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第14-17页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第17-25页
    三、研究方法与理论指导第25-29页
    四、研究思路和基本内容第29-30页
    五、拟作出的学术贡献与难点第30-31页
    六、田野工作概述第31-33页
第一章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第33-43页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第33-37页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第33-34页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第34-36页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第36-37页
    第二节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及保护的意义第37-40页
        一、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含义第37-38页
        二、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第38-40页
    第三节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第40-43页
        一、文化间性第40-41页
        二、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态更具有多样性第41页
        三、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更强的濒危性第41-43页
第二章 甘肃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第43-66页
    第一节 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概略第43-58页
        一、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43-44页
        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44-47页
        三、甘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47-58页
    第二节 甘肃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第58-61页
        一、甘肃少数民族分布情况第58页
        二、甘肃少数民族文化的形成第58-59页
        三、甘肃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第59-61页
    第三节 甘肃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第61-66页
        一、对“保护”的界定第61-62页
        二、甘肃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保护第62-66页
第三章 甘肃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类非遗保护的实证研究第66-96页
    第一节 “非遗时代”的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第66-71页
        一、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概述第66-67页
        二、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特征第67-68页
        三、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特殊功能及产生的原因第68-70页
        四、保护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与保护少数民族语言的关系第70-71页
    第二节 甘肃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范例第71-74页
        一、东乡族口头文学与语言第71-72页
        二、马五哥与尕豆妹第72页
        三、保安族口头文学与语言第72-73页
        四、甘南藏族民间故事第73页
        五、蒙古族祝赞词第73-74页
    第三节 甘肃省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调研第74-75页
        一、甘肃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保护状况调研方案第74页
        二、甘肃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概况第74-75页
    第四节 甘肃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代表——东乡族《米拉嘎黑》第75-82页
        一、东乡族民间文学概况第75-76页
        二、《米拉嘎黑》的内容及流变第76-78页
        三、东乡族民间文学保护的现状第78-82页
    第五节 甘肃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保护存在的问题第82-84页
        一、民族语言快速消失,口传文学的土壤正在崩溃第82-83页
        二、对少数民族民间文学重视不够第83-84页
        三、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传承困难重重第84页
    第六节 甘肃省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保护的对策第84-96页
        一、利用现代传媒加大对民间文学的记录保存第85-86页
        二、完善甘肃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法律保护第86-89页
        三、加强对甘肃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第89-93页
        四、拓展民间文学的生存空间第93-96页
第四章 甘肃少数民族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保护的实证研究第96-130页
    第一节 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概述第96-100页
        一、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的界定第96-99页
        二、传统手工技艺文化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第99-100页
    第二节 甘肃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类非遗的范例第100-104页
        一、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第100-101页
        二、东乡族擀毡技艺第101-102页
        三、藏族唐卡第102页
        四、蒙古族马头琴制作技艺第102-103页
        五、蒙古族马上用具制作技艺第103页
        六、擦擦佛像印版制作技艺第103-104页
        七、裕固族皮雕技艺第104页
    第三节 甘肃少数民族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调研第104-107页
        一、调研方案第104-105页
        二、甘肃少数民族传统手工技艺概况第105-106页
        三、甘肃少数民族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的传承与保护第106-107页
    第四节 甘肃少数民族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的代表——临夏砖雕第107-115页
        一、临夏砖雕概述第107-113页
        二、临夏砖雕的保护现状第113-115页
    第五节 甘肃少数民族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保护存在的问题第115-120页
        一、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后继乏人第116-118页
        二、传统手工技艺的变异第118-119页
        三、保护传承机制的缺失第119页
        四、少数民族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空间越来越小第119-120页
    第六节 甘肃少数民族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保护的对策第120-130页
        一、对两个载体都要加大保护的力度第120-122页
        二、调试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传统手工技艺第122-124页
        三、推动甘肃省文化产业开发管理的立法完善第124-130页
第五章 甘肃少数民族表演艺术类非遗保护的实证研究第130-167页
    第一节 少数民族表演艺术类非遗概述第130-133页
        一、表演艺术类非遗的概念界定第130页
        二、少数民族表演艺术类非遗的特征第130-132页
        三、甘肃少数民族表演艺术类非遗的保护第132-133页
    第二节 甘肃少数民族表演艺术类非遗的范例第133-138页
        一、藏族民歌第133页
        二、裕固族民歌第133-134页
        三、多地舞第134页
        四、巴郎鼓舞第134-135页
        五、哈萨克族阿依特斯第135页
        六、牛角琴演奏第135-136页
        七、卓尼土族民歌第136页
        八、拉卜楞民间舞第136-137页
        九、和政秧歌第137页
        十、甘南“则肉”表演唱第137-138页
    第三节 甘肃“花儿”保护的实证研究第138-145页
        一、甘肃打造“花儿”地方文化符号第139页
        二、“花儿”的争夺第139-140页
        三、“花儿”的合理利用第140-141页
        四、博弈和妥协第141-145页
    第四节 甘肃少数民族表演艺术类非遗保护存在的问题第145-152页
        一、对表演艺术类非遗的特点和脆弱性认识不足第146-147页
        二、整体性保护不够第147-149页
        三、分类保护亟需加强第149页
        四、对少数民族表演艺术类非遗的开发不够第149-150页
        五、传承困难、后继乏人第150-151页
        六、表演艺术类非遗保护资金和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第151-152页
    第五节 甘肃少数民族表演艺术类非遗保护的对策第152-167页
        一、根据表演艺术类非遗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措施第152-157页
        二、“活水养活鱼”的生态保护第157-159页
        三、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创新与开发第159-163页
        四、建设专业队伍,重视人才培养,注重学校传承第163-167页
第六章 甘肃少数民族民俗类非遗保护的实证研究第167-196页
    第一节 少数民族民俗类非遗概述第167-173页
        一、少数民族民俗类非遗的含义第168页
        二、少数民族民俗的文化形态第168-171页
        三、少数民族民俗类非遗的基本特征第171-173页
    第二节 甘肃少数民族民俗类非遗范式第173-176页
        一、蒙古族服饰第173页
        二、裕固族传统婚俗第173-174页
        三、甘南藏族婚礼第174-175页
        四、夏河县香浪节第175页
        五、毛木兰法会第175-176页
    第三节 甘肃少数民族民族类非遗的保护现状第176-177页
    第四节 甘肃裕固族传统服饰保护的田野调查第177-185页
        一、肃南裕固族传统服饰的保护现状第177-180页
        二、肃南裕固族传统服饰文化衰落的原因第180-185页
    第五节 甘肃少数民族民俗类非遗保护的策略第185-196页
        一、厘清民俗类非遗保护的两难选择第185-187页
        二、提倡以人为本的民族民俗文化传承第187-188页
        三、注重发挥民俗类非遗保护主体的作用第188-191页
        四、加强甘肃民俗风情文化旅游开发第191-196页
第七章 甘肃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第196-218页
    第一节 加快法规建设,运用法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第196-202页
        一、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依据第196-197页
        二、甘肃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状况第197-199页
        三、构建甘肃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机制第199-202页
    第二节 加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保护第202-207页
        一、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制定的理论依据第202-204页
        二、甘肃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存在的问题第204-205页
        三、完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建议第205-207页
    第三节 激活造血功能,促进生产性保护第207-211页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内涵第207-208页
        二、甘肃少数民族非遗生产性保护的重点与难点第208-211页
    第四节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整体性保护第211-214页
        一、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时间向度上的整体性保护第211-212页
        二、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从空间上进行整体性保护第212-213页
        三、在保护中协调各方的利益诉求第213-214页
    第五节 培育公众的文化自觉,使人人成为文化传承人第214-218页
        一、文化自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前提第214-215页
        二、如何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自觉性第215-218页
结语第218-222页
参考文献第222-230页
附录第230-240页
在学期间相关研究成果第240-241页
后记第241页

论文共24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生物和环境样品中高选择性分离分析方法研究
下一篇:环境相对友好指数的测度及综合调控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