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致谢 | 第7-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19页 |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5-16页 |
·研究范围 | 第16页 |
·论文研究方法 | 第16页 |
·论文研究内容、框架 | 第16-19页 |
·论文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论文研究框架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开放空间与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研究 | 第19-38页 |
·开放空间理论研究 | 第19-26页 |
·开放空间的概念 | 第19-20页 |
·开放空间概念相关的城市空间概念 | 第20-21页 |
·国外关于城市开放空间的理论及专著 | 第21-24页 |
·L·克里尔关于城市空间的理论 | 第21-22页 |
·芦原义信与《外部空间设计》 | 第22页 |
·杨·盖尔关于城市开放空间的理论 | 第22-24页 |
·凯文·林奇的城市设计理论 | 第24页 |
·国内研究现状和理论著作 | 第24-26页 |
·我国传统城市开放空间的理论 | 第24-25页 |
·我国现代城市开放空间的理论专著 | 第25-26页 |
·城市空间结构理论研究 | 第26-31页 |
·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 | 第26-27页 |
·城市空间结构的类型 | 第27-31页 |
·传统城市空间结构模式 | 第27-29页 |
·现代城市空间结构模式 | 第29-31页 |
·开放空间与城市空间结构关系的研究 | 第31-38页 |
·宏观层次开放空间的形态与结构 | 第32-33页 |
·中观层次开放空间的布局及空间组织 | 第33-35页 |
·微观层次的城市开放空间设计 | 第35-38页 |
·点型 | 第36页 |
·线型 | 第36-37页 |
·面型 | 第37-38页 |
第三章 中西方城市开放空间的发展动态 | 第38-50页 |
·中国城市开放空间历史发展 | 第38-40页 |
·中国古代城市开放空间发展特点 | 第38-39页 |
·中国近代城市开放空间发展特点 | 第39-40页 |
·西方城市开放空间历史发展 | 第40-43页 |
·西方古代开放空间发展特点 | 第40-41页 |
·古希腊时期 | 第40页 |
·古罗马时期 | 第40-41页 |
·中世纪时期 | 第41页 |
·近现代城市开放空间的发展 | 第41-43页 |
·文艺复兴时期和巴洛克时期 | 第41页 |
·近代城市开放空间的发展 | 第41-42页 |
·现代城市开放空间的发展 | 第42-43页 |
·中西方现代城市开放空间实例 | 第43-50页 |
·杭州 | 第43-48页 |
·哥本哈根 | 第48-50页 |
第四章 蚌埠市开放空间和城市空间结构分析 | 第50-86页 |
·蚌埠的城市概况 | 第50-53页 |
·蚌埠市农业发展状况 | 第52页 |
·蚌埠市工业发展状况 | 第52页 |
·蚌埠市中心区建设用地现状 | 第52-53页 |
·蚌埠中心城区未来发展趋势 | 第53页 |
·蚌埠市城市空间结构状况 | 第53-60页 |
·蚌埠市中心城区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演变 | 第53-59页 |
·蚌埠市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现状 | 第59-60页 |
·蚌埠市开放空间现状 | 第60-72页 |
·开放空间的类型分析 | 第61-63页 |
·开放空间的数量分析 | 第63-70页 |
·宏观层次的开放空间数量分析 | 第63-64页 |
·中观层次的开放空间数量分析 | 第64-70页 |
·开放空间的品质分析 | 第70-72页 |
·绿色空间 | 第70-71页 |
·广场空间 | 第71页 |
·亲水空间 | 第71-72页 |
·街道空间 | 第72页 |
·蚌埠市开放空间与城市空间结构关系的分析 | 第72-86页 |
·宏观层面 | 第72-74页 |
·中观层面 | 第74-77页 |
·微观层面 | 第77-86页 |
第五章 蚌埠市开放空间设计与对策研究 | 第86-108页 |
·蚌埠市开放空间设计目标 | 第86页 |
·蚌埠市开放空间设计原则 | 第86-90页 |
·宏观上坚持“开放空间优先”,确保城市“一河、两湖、两环、五组团”的城市空间结构 | 第86-88页 |
·中观上重视“多层次、多种类”开放空间的可持续网络化发展原则 | 第88-90页 |
·微观上坚持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的开放空间设计原则 | 第90页 |
·蚌埠市开放空间设计与对策研究 | 第90-108页 |
·宏观层次的空间组织 | 第91-95页 |
·明确城市空间结构,确定“不应建设地段” | 第91-93页 |
·合理开发开放空间,重新调整城市功能结构 | 第93-95页 |
·中观层次的空间组织 | 第95-102页 |
·提高公园、广场空间开放空间数量,调整开放空间格局 | 第95-100页 |
·利用道路形成景观视廊,提高开放空间可达性,联系性 | 第100-101页 |
·利用水系编织蚌埠市城市开放空间的网络 | 第101-102页 |
·微观层次的城市开放空间的环境设计 | 第102-108页 |
·建设“以人为本”、富有地域文脉特色的开放空间 | 第103-104页 |
·妥善处理建筑实体与开放空间的关系 | 第104-106页 |
·合理开发开放空间周边土地,控制城市轮廓线,促进社会融合 | 第106-108页 |
第六章 中小城市开放空间控制引导与开发策略 | 第108-112页 |
·开放空间的控制策略 | 第108页 |
·总体控制 | 第108页 |
·局部控制 | 第108页 |
·开放空间的引导策略 | 第108-110页 |
·区位优先策略 | 第109页 |
·格局优先策略 | 第109页 |
·开放空间品质策略 | 第109-110页 |
·开放空间的空间尺度 | 第110页 |
·开放空间的人文空间 | 第110页 |
·开放空间的公众参与性 | 第110页 |
·开放空间的开发策略 | 第110-112页 |
结语 | 第112-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1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16-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