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6页 |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英文缩略语词表 | 第10-11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1-35页 |
1 古代传统中医文献对小儿鼻后滴流综合征的相关论述 | 第11-21页 |
·病名探讨 | 第11页 |
·病因病机 | 第11-15页 |
·咳嗽分类 | 第11-13页 |
·咳嗽的病因病机 | 第13-15页 |
·证型分类 | 第15-17页 |
·咳嗽症状 | 第15-16页 |
·咳嗽脉象 | 第16-17页 |
·治疗 | 第17-18页 |
·治则 | 第17页 |
·治法 | 第17-18页 |
·方药 | 第18-21页 |
·外感咳嗽方药 | 第18-19页 |
·内伤咳嗽方药 | 第19-20页 |
·久咳.劳咳方药 | 第20-21页 |
·十咳分治用药 | 第21页 |
·针灸治疗 | 第21页 |
2 近代中医儿科对小儿鼻后滴流综合征的认识 | 第21-27页 |
·病因病机 | 第21-22页 |
·外感风邪致病 | 第21页 |
·内外相因,虚实夹杂 | 第21-22页 |
·证型分类 | 第22-23页 |
·肺脾气虚证 | 第22页 |
·风邪犯肺证 | 第22-23页 |
·湿热内蕴证 | 第23页 |
·痰热上泛证 | 第23页 |
·肺肾两虚证 | 第23页 |
·痰湿上壅证 | 第23页 |
·治则治法 | 第23-24页 |
·临床治疗 | 第24-26页 |
·辨证论治 | 第24-25页 |
·专方专药 | 第25页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第25-26页 |
·其他治法 | 第26页 |
·预防调护 | 第26-27页 |
3 西医对鼻后滴流的研究进展 | 第27-32页 |
·发病原因 | 第27页 |
·发病机制 | 第27页 |
·诊断及鉴别诊断 | 第27-30页 |
·诊断 | 第27-28页 |
·辅助检查 | 第28页 |
·鉴别诊断 | 第28-30页 |
·治疗 | 第30-32页 |
·抗感染 | 第30页 |
·对症治疗 | 第30页 |
·手术治疗 | 第30页 |
·免疫治疗 | 第30-31页 |
·其它 | 第3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5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35-44页 |
1 临床资料 | 第36-39页 |
·病历选择标准 | 第36页 |
·诊断标准 | 第36页 |
·研究对象 | 第36-37页 |
·病例来源 | 第36页 |
·纳入标准 | 第36-37页 |
·病例排除标准 | 第37页 |
·治疗方法 | 第37页 |
·"加味三黄石膏汤"基本方 | 第37页 |
·加减 | 第37页 |
·煎服法 | 第37页 |
·疗程 | 第37页 |
·观察方法 | 第37-38页 |
·观察指标(疗效判定标准) | 第38页 |
·疗效判定标准 | 第38页 |
·数据处理 | 第38-39页 |
·统计学处理 | 第39页 |
2 结果 | 第39-44页 |
·流行病学一般资料分布研究 | 第39页 |
·年龄及性别分布 | 第39页 |
·鼻后滴流的症状治疗前后分析 | 第39-44页 |
讨论 | 第44-46页 |
1 历代医家对小儿鼻后滴流综合征的认识 | 第44页 |
2 我们对本病的认识 | 第44页 |
3 病因病机 | 第44页 |
4 治法 | 第44-45页 |
5 方药 | 第45-46页 |
·基本方 | 第45页 |
·方源及方解 | 第45-46页 |
小结 | 第46-51页 |
1 理论探讨 | 第46页 |
·文献研究 | 第46页 |
2 临床研究 | 第46-47页 |
·临床疗效 | 第46-47页 |
3 三黄石膏汤方探讨 | 第47-50页 |
·概述 | 第47-48页 |
·出处 | 第47页 |
·组成与用法 | 第47页 |
·功效 | 第47页 |
·宜忌 | 第47页 |
·方名释义 | 第47-48页 |
·沿革与方论 | 第48-50页 |
·沿革 | 第48-50页 |
4 结论 | 第50-51页 |
展望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3页 |
附表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个人简历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