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现代性理念的岭南建筑适应性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8页 |
·研究缘起 | 第13-20页 |
·选题背景 | 第13-18页 |
·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9-20页 |
·岭南自然与社会背景概述 | 第20-23页 |
·自然背景 | 第20-22页 |
·社会背景 | 第22-23页 |
·两个概念解析 | 第23-24页 |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5-26页 |
·论文研究创新点 | 第26页 |
·研究框架 | 第26-28页 |
第二章 建筑现代性议题研究 | 第28-74页 |
·现代性——一项未完成的计划 | 第28-40页 |
·启蒙理性到现代交往理性 | 第28-36页 |
·现代性释义 | 第36-40页 |
·建筑现代主义 | 第40-47页 |
·建筑“现代”的产生 | 第40-41页 |
·经典现代主义 | 第41-44页 |
·针对现代主义的批判 | 第44-47页 |
·建筑地域性问题 | 第47-59页 |
·全球化思潮 | 第47-50页 |
·全球化背景下的地域主义 | 第50-52页 |
·批判的地域主义 | 第52-55页 |
·地域主义的辩证思考 | 第55-59页 |
·现代性视野下的观念再认知 | 第59-72页 |
·整体观 | 第59-61页 |
·时空观 | 第61-65页 |
·技术适宜观 | 第65-68页 |
·生态伦理观 | 第68-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三章 适应性观念建构 | 第74-85页 |
·适应性概念引入 | 第74-75页 |
·相关理论概述 | 第75-78页 |
·外部关联适应 | 第78-81页 |
·地域性关联 | 第78-79页 |
·文化性关联 | 第79-80页 |
·时代性关联 | 第80-81页 |
·内部关联适应 | 第81-83页 |
·空间与功能 | 第81-82页 |
·材料与结构 | 第82-83页 |
·适应性观念建构 | 第83-85页 |
第四章 岭南建筑现代化历程的适应性探究 | 第85-110页 |
·岭南建筑现代性的嬗变适应 | 第85-99页 |
·早期岭南现代建筑 | 第85-88页 |
·中期岭南现代建筑 | 第88-96页 |
·当代岭南建筑 | 第96-99页 |
·岭南建筑学派现象雏议 | 第99-108页 |
·岭南建筑学派的渐进形成 | 第99-103页 |
·岭南建筑学派特征分析 | 第103-108页 |
·本章小结 | 第108-110页 |
第五章 现代性的当代特质及其对岭南建筑的影响 | 第110-145页 |
·当代建筑创作审美取向及影响 | 第110-120页 |
·多元化倾向 | 第110-114页 |
·个性化倾向 | 第114-118页 |
·对岭南建筑创作的影响 | 第118-120页 |
·现代信息技术影响下的现代建筑意 | 第120-126页 |
·信息技术革新带来的影响 | 第120-122页 |
·现代传播效应带来的影响 | 第122-125页 |
·对岭南建筑创作的启示 | 第125-126页 |
·消费文化影响下的现代建筑意 | 第126-134页 |
·消费文化 | 第126-129页 |
·消费文化影响下的建筑现象 | 第129-132页 |
·对岭南建筑创作的启示 | 第132-134页 |
·建筑现代文明的自然价值取向的转变 | 第134-143页 |
·建筑文明的社会性 | 第134-136页 |
·建筑创作向生态价值取向的转变 | 第136-142页 |
·对岭南建筑创作的启示 | 第142-143页 |
·本章小结 | 第143-145页 |
第六章 当代岭南建筑发展的适应性理论建构 | 第145-185页 |
·基本原理的当代诠释 | 第145-150页 |
·“适用、经济、美观”的背景简述 | 第145-147页 |
·“适用、经济、美观”的适应性拓展 | 第147-150页 |
·“两观三性” | 第150-155页 |
·“两观”和“三性” | 第150-152页 |
·“两观三性”的系统论 | 第152-154页 |
·“两观三性”的价值论 | 第154-155页 |
·社会整体性的适应 | 第155-161页 |
·制度环境 | 第155-156页 |
·经济主体的转型 | 第156-158页 |
·科学与技术 | 第158-159页 |
·艺术与生活方式 | 第159页 |
·价值观念 | 第159-161页 |
·岭南人文精神的适应 | 第161-164页 |
·岭南人文精神 | 第161-162页 |
·适应思路 | 第162-164页 |
·技术理性的适应 | 第164-168页 |
·多层次的建筑技术 | 第165-167页 |
·适宜建筑技术 | 第167-168页 |
·基于生态的创作理念 | 第168-176页 |
·基于园景化的创作理念 | 第176-180页 |
·基于城市理念的适应 | 第180-183页 |
·本章小结 | 第183-185页 |
第七章 当代岭南建筑发展的适应性策略 | 第185-229页 |
·动态开放的社会适应策略 | 第185-189页 |
·民主决策机制的引入 | 第185-186页 |
·评价机制的引入 | 第186-189页 |
·文化适应性策略 | 第189-191页 |
·文化的丰富性 | 第189-190页 |
·文化适应对策 | 第190-191页 |
·时代性特质的适应策略 | 第191-195页 |
·建筑当代审美取向的岭南地域化消解 | 第191-193页 |
·针对信息技术社会的建筑策略 | 第193-194页 |
·消费文化影响下的建筑策略 | 第194-195页 |
·岭南气候适应性技术策略 | 第195-208页 |
·体形选择 | 第196-197页 |
·通风组织 | 第197-202页 |
·防热对策 | 第202-205页 |
·遮阳设计 | 第205-208页 |
·生态适应性设计策略 | 第208-228页 |
·生态设计原则 | 第208-210页 |
·建筑生态设计要点 | 第210-211页 |
·注重生态的建筑总体布局 | 第211-222页 |
·建筑生态微环境营造 | 第222-2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28-229页 |
结论 | 第229-235页 |
参考文献 | 第235-24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240-241页 |
致谢 | 第2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