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6页 |
·引言 | 第15页 |
·生物碱研究进展 | 第15-24页 |
·生物碱的起源与分类 | 第15-17页 |
·生物碱的分离与纯化 | 第17-18页 |
·生物碱在血吸虫防治中的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生物碱与蛋白质作用的研究进展 | 第19-23页 |
·生物碱制剂技术研究进展 | 第23-24页 |
·博落回中生物碱的研究进展 | 第24-34页 |
·博落回介绍 | 第24-25页 |
·博落回中的生物碱成分及其代谢途径 | 第25-28页 |
·博落回中主要生物碱的药理活性 | 第28-33页 |
·博落回生物碱产品的开发 | 第33-34页 |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 第34-36页 |
第二章 博落回主要生物碱的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 | 第36-60页 |
·引言 | 第36-37页 |
·实验部分 | 第37-40页 |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37页 |
·博落回的植物来源 | 第37-38页 |
·博落回果荚中生物碱提取与分离流程 | 第38页 |
·血根碱与白屈菜红碱的分离与制备 | 第38-39页 |
·原阿片碱和别隐品碱的分离与纯化 | 第39-4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0-58页 |
·博落回主要生物碱的鉴定 | 第40-54页 |
·博落回主要生物碱的分离与纯化 | 第54-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三章 博落回生物碱的检测方法与含量测定 | 第60-72页 |
·引言 | 第60-61页 |
·实验部分 | 第61-62页 |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61页 |
·药材 | 第61页 |
·样品处理 | 第61页 |
·色谱条件 | 第61-6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2-71页 |
·UPLC-ESI-MS色谱条件优化 | 第62页 |
·UPLC-ESI-MS质谱条件优化 | 第62-65页 |
·UPLC方法的线性与回收率 | 第65页 |
·UPLC方法的精密度与检出限 | 第65-66页 |
·UPLC-ESI-MS快速测定博落回各部位的生物碱含量 | 第66-67页 |
·UPLC-ESI-MS鉴定博落回果荚中微量的隐品碱 | 第67-68页 |
·HPLC与UPLC测定博落回生物碱的比较 | 第68-69页 |
·不同来源的博落回果荚中生物碱含量测定 | 第69-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四章 博落回生物碱杀钉螺研究 | 第72-82页 |
·引言 | 第72-73页 |
·实验部分 | 第73-75页 |
·实验仪器 | 第73页 |
·实验动物 | 第73-74页 |
·实验药物与试剂 | 第74页 |
·浸杀钉螺实验 | 第74页 |
·电镜标本制作 | 第74-75页 |
·统计学处理 | 第7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5-81页 |
·浸杀钉螺的LC_(50)值的测定 | 第75-77页 |
·药物对钉螺肝脏超微结构的影响 | 第77-78页 |
·药物对钉螺生殖腺超微结构的影响 | 第78-81页 |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五章 博落回中别隐品碱的抗肝纤维化研究 | 第82-103页 |
·引言 | 第82-84页 |
·实验部分 | 第84-88页 |
·实验仪器 | 第84页 |
·实验药物与试剂 | 第84页 |
·实验动物 | 第84-85页 |
·实验方法 | 第85-87页 |
·数据分析 | 第87-8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88-102页 |
·实验动物的选择 | 第88页 |
·别隐品碱急性毒性研究 | 第88-89页 |
·小鼠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模型的验证 | 第89-91页 |
·小鼠肝组织病理学研究 | 第91-97页 |
·小鼠肝纤维化血清学标志物含量测定研究 | 第97-98页 |
·小鼠肝组织中羟脯氨酸的表达及胶原纤维面积的图像分析 | 第98-100页 |
·药物抗小鼠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机理研究 | 第100-102页 |
·本章小结 | 第102-103页 |
第六章 博落回中苯并菲啶生物碱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 第103-128页 |
·引言 | 第103-104页 |
·实验部分 | 第104-105页 |
·试剂与样品 | 第104页 |
·实验仪器 | 第104页 |
·实验方法 | 第104-10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05-127页 |
·苯并菲啶生物碱与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特性 | 第105-107页 |
·血根碱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 | 第107-113页 |
·白屈菜红碱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 | 第113-120页 |
·分子对接模拟药物分子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 第120-127页 |
·本章小结 | 第127-128页 |
第七章 博落回生物碱缓释微球的制备、表征及释药研究 | 第128-150页 |
·引言 | 第128-129页 |
·实验部分 | 第129-133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129-130页 |
·紫外检测方法 | 第130-131页 |
·微球载药量与包封率的测定 | 第131页 |
·载药微球制备的实验设计 | 第131-133页 |
·载药微球的表征 | 第133页 |
·载药微球体外释药性能研究 | 第133页 |
·载药微球的稳定性考察 | 第13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33-148页 |
·载药微球的制备方法 | 第133-134页 |
·载药微球制备工艺的响应曲面优化 | 第134-142页 |
·载药微球的形态表征 | 第142-143页 |
·载药微球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143-144页 |
·载药微球的XRD分析 | 第144页 |
·载药微球的稳定性考察 | 第144-145页 |
·载药微球的体外释放性能 | 第145-146页 |
·载药微球的体外释放模型与缓释机理 | 第146-148页 |
·本章小结 | 第148-150页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50-153页 |
·结论 | 第150-151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51-152页 |
·对将来工作的展望 | 第152-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153-169页 |
致谢 | 第169-1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170-1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