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绪论 | 第9-18页 |
|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第9-11页 |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问题提出 | 第10-11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2-15页 |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2-13页 |
|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3-14页 |
|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4-15页 |
| ·研究范围的界定 | 第15-16页 |
| ·研究区域界定 | 第15页 |
| ·研究范畴界定 | 第15-16页 |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6-18页 |
|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 2 森林生态经济系统良性循环的理论基础 | 第18-26页 |
| ·生态经济学理论 | 第18页 |
| ·系统科学理论 | 第18-20页 |
| ·循环经济理论 | 第20-22页 |
| ·协同共生理论 | 第22-23页 |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3-25页 |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 3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经济系统现状及特殊性 | 第26-36页 |
| ·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经济系统的构成 | 第26-29页 |
| ·生态子系统 | 第26-27页 |
| ·经济子系统 | 第27-28页 |
| ·社会子系统 | 第28-29页 |
|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经济系统现状及特殊性分析 | 第29-35页 |
| ·各子系统的现状及特殊性分析 | 第29-34页 |
| ·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特殊性 | 第34-35页 |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 4 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经济系统良性循环机理 | 第36-49页 |
| ·森林生态经济系统良性循环的基本原理 | 第36-39页 |
| ·系统的构成特征、良性循环内涵及原理 | 第36-37页 |
| ·森林生态经济系统良性循环原理 | 第37-38页 |
| ·森林生态经济系统良性循环的自组织环境 | 第38-39页 |
| ·森林生态经济系统良性循环的标志 | 第39-41页 |
| ·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经济系统良性循环的影响因素 | 第41-44页 |
| ·生态子系统良性循环的影响因素 | 第41-42页 |
| ·经济子系统良性循环的影响因素 | 第42-43页 |
| ·社会子系统良性循环的影响因素 | 第43-44页 |
| ·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经济系统良性循环机理剖析 | 第44-47页 |
| ·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经济系统内部循环关系 | 第44-45页 |
| ·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经济系统良性循环产生于系统内部的自组织过程 | 第45页 |
| ·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经济系统良性循环自组织运动模型 | 第45-47页 |
| ·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 | 第47-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 5 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经济系统良性循环评价 | 第49-64页 |
| ·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49-52页 |
| ·选取原则和思路 | 第49页 |
| ·指标选取 | 第49-52页 |
| ·建立良性循环效应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第52-54页 |
| ·确定评价标准 | 第52-53页 |
| ·指标体系建立 | 第53-54页 |
|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经济系统良性循环发展水平评价 | 第54-63页 |
|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经济系统良性循环发展现状 | 第54-55页 |
| ·评价思路 | 第55-57页 |
| ·数据分析评价 | 第57-63页 |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 6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经济系统良性循环模式构建 | 第64-70页 |
| ·原则与思路 | 第64-65页 |
| ·良性循环模式的构建原则 | 第64-65页 |
| ·良性循环模式的构建思路 | 第65页 |
| ·良性循环模式构建 | 第65-69页 |
| ·森林生态产业型模式 | 第65-67页 |
| ·森林生态公益型模式 | 第67-68页 |
| ·森林生态景观型模式 | 第68-69页 |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 7 推进良性循环模式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70-74页 |
| ·加大经济信息力度,合理推进森林生态产业型模式 | 第70-71页 |
| ·不断引进创新科技,拉动林区经济发展 | 第70页 |
| ·合力推进林产工业,促进经济系统可持续 | 第70-71页 |
| ·完善监管保障体制,努力建立森林生态公益型模式 | 第71-73页 |
| ·重视人力资源培养,实现社会系统现代化 | 第71-72页 |
| ·建立完备管理机制,保障发展规范有效 | 第72-73页 |
| ·加强森林资源培护,有效实现森林生态景观型模式 | 第73页 |
| ·加大规划,保证森林资源可持续 | 第73页 |
| ·合理管护,保证生态环境良性发展 | 第73页 |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 结论 | 第74-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8-79页 |
| 致谢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