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导论 | 第11-23页 |
| ·研究对象阐释及选题背景 | 第11-15页 |
| ·研究对象阐释 | 第11-14页 |
| ·选题背景 | 第14-15页 |
| ·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1-23页 |
| ·研究思路 | 第21页 |
| ·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 第1章 奥林匹克运动的非政治定位探究 | 第23-34页 |
| ·奥林匹克运动非政治定位中的“政治”观念 | 第23-27页 |
| ·政治释义 | 第23-26页 |
| ·奥林匹克运动是一种对“恶政治”的拒绝 | 第26-27页 |
| ·奥林匹克运动非政治定位的实践历程 | 第27-30页 |
| ·奥林匹克运动非政治定位的缘由 | 第30-33页 |
| ·历史原因 | 第30-32页 |
| ·社会原因 | 第32-33页 |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 第2章 奥林匹克运动的政治性分析 | 第34-49页 |
| ·奥林匹克运动政治性中的“政治”内涵 | 第34-35页 |
| ·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的政治性 | 第35-38页 |
| ·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的内在政治性 | 第36-37页 |
| ·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与外在政治的关系 | 第37-38页 |
| ·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政治性 | 第38-42页 |
| ·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内在政治性 | 第39-40页 |
| ·奥林匹克运动会与外在政治的关系 | 第40-42页 |
| ·案例分析:冷战体制下的奥林匹克运动 | 第42-48页 |
| ·美国抵制1980 年莫斯科夏季奥运会 | 第42-44页 |
| ·苏联拒绝1984 年洛杉矶夏季奥运会 | 第44-46页 |
| ·美苏相互抵制奥林匹克运动的政治影响 | 第46-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 第3章 构建奥林匹克运动与政治的良性关系 | 第49-57页 |
| ·奥林匹克运动对于非政治定位的坚守 | 第49-50页 |
| ·奥林匹克运动无法脱离政治的原因 | 第50-54页 |
| ·来源于文化属性方面的原因 | 第51页 |
| ·来源于自身特征方面的原因 | 第51-52页 |
| ·来源于经济利益方面的原因 | 第52-53页 |
| ·来源于国际影响力方面的原因 | 第53-54页 |
| ·构建奥林匹克运动非政治定位与政治性的互动体系 | 第54-56页 |
| ·灵活运用非政治原则,实现奥林匹克运动与政治的双赢 | 第54-55页 |
| ·鲜明反对“恶政治”对于奥林匹克运动的渗透 | 第55页 |
| ·充分发挥奥林匹克运动积极的政治功能 | 第55-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 结论 | 第57-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62-63页 |
| 致谢 | 第63-64页 |
| 作者简介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