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受贿犯罪预防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新型受贿犯罪的表现形式及特征 | 第9-13页 |
第一节 新型受贿犯罪的表现形式 | 第9-10页 |
第二节 新型受贿犯罪的特征 | 第10-13页 |
一、新型受贿犯罪方式的隐蔽性强 | 第10-11页 |
二、商业型贿赂案件呈一枝独秀 | 第11页 |
三、新型受贿犯罪社会危害的双重性 | 第11-12页 |
四、新型受贿犯罪黑数大 | 第12-13页 |
第二章 我国新型受贿犯罪的成因及预防现状和困境 | 第13-18页 |
第一节 新型受贿犯罪的成因 | 第13-14页 |
一、社会方面因素 | 第13页 |
二、自身微观因素 | 第13-14页 |
第二节 预防的现状 | 第14-15页 |
一、立法预防的现状 | 第14页 |
二、司法预防的现状 | 第14-15页 |
三、社会预防的现状 | 第15页 |
第三节 预防的困境 | 第15-18页 |
一、预防工作缺乏前瞻性、预防措施缺乏针对性 | 第16-17页 |
二、缺乏有效的财产管理机制,预防意识不强 | 第17页 |
三、群众法制意识片面,社会公众监督不强 | 第17-18页 |
第三章 新型受贿犯罪预防的价值目标及策略 | 第18-32页 |
第一节 新型受贿犯罪预防的价值目标 | 第18-19页 |
一、事前预防,使公职人员和相对人不想犯、不能犯 | 第18页 |
二、事后预防,使公职人员和相对人不敢犯、不去犯 | 第18-19页 |
第二节 新型受贿犯罪预防策略 | 第19-32页 |
一、加强思想引导,提高公民的法制意识 | 第19-20页 |
二、完善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加强对财产的监管 | 第20-24页 |
三、发挥社会监督的积极性,健全社会信用评价体系 | 第24-26页 |
四、建立更加严密的法律制度,保障刑法体系的完善 | 第26-32页 |
结语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4页 |
致谢 | 第34-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