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9页 |
绪论 | 第19-47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19页 |
二、学术史回顾 | 第19-33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33-36页 |
四、资料介绍 | 第36-42页 |
五、概念说明 | 第42-43页 |
六、论文框架 | 第43-47页 |
第一章 传统时期的邢西山区状况 | 第47-65页 |
第一节 邢西山区的社会生态 | 第47-55页 |
第二节 邢西山区的资源开发 | 第55-62页 |
第三节 生态环境 | 第62-63页 |
小结 | 第63-65页 |
第二章 战争状态下的邢西山区建设 | 第65-98页 |
第一节 组织起来,生产度荒 | 第65-78页 |
第二节 战争状态下的山区农业 | 第78-87页 |
第三节 以副补农:战争状态下的山区副业 | 第87-94页 |
第四节 植树造林 | 第94-97页 |
小结 | 第97-98页 |
第三章:山区建设的起步:合作化时期的邢西山区建设 | 第98-141页 |
第一节 山区建设方针的演变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 第98-108页 |
第二节 必须解决粮食问题:农业 | 第108-121页 |
第三节 植树造林,绿化山区 | 第121-129页 |
第四节 多种经营 | 第129-134页 |
第五节 从沟谷治理到综合治理:合作化时期的水土保持工作 | 第134-140页 |
小结 | 第140-141页 |
第四章 "建设繁荣幸福的新山区":"大跃进"时期的邢西山区建设 | 第141-182页 |
第一节 大跃进时期山区建设方针的演变 | 第141-144页 |
第二节 人民公社在山区:邢西山区生产关系的变革与完善 | 第144-154页 |
第三节 山区农业大跃进 | 第154-170页 |
第四节 多种经营与社队企业 | 第170-172页 |
第五节 大造林:大跃进时期的水土保持工作 | 第172-178页 |
第六节 山区农村电气化的初步尝试 | 第178-181页 |
小结 | 第181-182页 |
第五章 "一手抓山,一手抓川":调整时期的邢西山区建设 | 第182-202页 |
第一节 "一手抓山,一手抓川":山区建设方针的形成 | 第182-186页 |
第二节 一手抓川:修滩地 | 第186-189页 |
第三节 下楼出院:山区的半机械化工具改革 | 第189-192页 |
第四节 一手抓山: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 | 第192-201页 |
小结 | 第201-202页 |
第六章 战天斗地:"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邢西山区建设 | 第202-261页 |
第一节 "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山区建设方针的确定 | 第202-221页 |
第二节 向山要地:综合治理英谈沟 | 第221-227页 |
第三节 向河要地:决战南河滩 | 第227-234页 |
第四节 建设高标准大寨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 第234-239页 |
第五节 一种、二养、三加工、四采掘:多种经营 | 第239-256页 |
小结 | 第256-261页 |
第七章 太行山道路的先行者:改革开放新时期的邢西山区建设 | 第261-307页 |
第一节 从"以粮为纲"到"以林为主":改革开放新时期山区建设方针的转变 | 第261-269页 |
第二节 科技初进太行山 | 第269-279页 |
第三节 "太行山最绿的地方" | 第279-284页 |
第四节 办企业,跨小康 | 第284-285页 |
第五节 新世纪,再创业 | 第285-290页 |
第六节 集体化道路的坚守者 | 第290-301页 |
小结 | 第301-307页 |
第八章 结语 | 第307-336页 |
第一节 集体化时代邢西山区建设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 第307-317页 |
第二节 集体化时代邢西山区建设的影响因素 | 第317-327页 |
第三节 集体化时代的邢西山区建设所留下的历史启示 | 第327-3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36-354页 |
致谢 | 第354-3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3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