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引言 | 第13-42页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概况 | 第13-26页 |
·国内研究现状和走势 | 第13-17页 |
·西方研究概况及学术范式转换 | 第17-26页 |
第二节 本文借鉴的学术研究成果 | 第26-35页 |
·用实践解释学剖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成果 | 第26-29页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要素的研究成果 | 第29-30页 |
·全球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互关系的研究成果 | 第30-32页 |
·西方学者的学术范式对本文的借鉴意义 | 第32-35页 |
第三节 研究的意义 | 第35-37页 |
·增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坚定性 | 第36页 |
·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合法性 | 第36-37页 |
·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规范性 | 第37页 |
第四节 写作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之处 | 第37-42页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 | 第42-76页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 第42-50页 |
·一个科学命题 | 第42-44页 |
·两项伟大实践 | 第44-45页 |
·三条实现途径 | 第45-47页 |
·四种发展形式 | 第47-50页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环节 | 第50-60页 |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 | 第50-53页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环节 | 第53-60页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脉络 | 第60-76页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1919—1948) | 第61-66页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结合和探索(1948—1978) | 第66-69页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1979— ) | 第69-76页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全球化的历史性贡献 | 第76-114页 |
第一节 全球化与民族化的共生与形塑 | 第77-86页 |
·全球化和民族化都是全球性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历史产物 | 第78-81页 |
·世界历史发展物质性和能动性的相反相成表现为全球化和民族化 | 第81-84页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中华民族融入全球化的理论建设工程 | 第84-86页 |
第二节 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依附性问题 | 第86-97页 |
·全球资源配置不均衡 | 第87-91页 |
·全球劳资关系不对称 | 第91-94页 |
·全球公共治理不公正 | 第94-97页 |
第三节 从全球化视野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超越 | 第97-114页 |
·实现实践主题的中国化,促使负面的全球化转换成正面的全球化 | 第99-103页 |
·实现依靠力量的中国化,推动自在的全球化转换成自为的全球化 | 第103-107页 |
·实现领导核心的中国化,引导单向的全球化转换成双向的全球化 | 第107-114页 |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现代化的历史性贡献 | 第114-155页 |
第一节 现代化与中国化的交汇与提升 | 第115-125页 |
·全球化、现代化、中国化的交叉与汇合 | 第115-118页 |
·现代化对中国化的提高与升华 | 第118-121页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现代化的理论建设工程 | 第121-125页 |
第二节 中国现代化的后发展问题 | 第125-136页 |
·缺乏现代市场经济基础,造成发展内涵的片面性 | 第127-131页 |
·社会内部活力支撑不足,引起发展动力的外生性 | 第131-133页 |
·传统国家政治权威衰落,导致发展战略的被动性 | 第133-136页 |
第三节 从现代化视野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超越 | 第136-155页 |
·通过实践主题的中国化实现现代化由片面到全面的历史性超越 | 第138-145页 |
·通过依靠力量的中国化实现现代化由外生到内生的历史性超越 | 第145-150页 |
·通过领导核心的中国化实现现代化由被动到主动的历史性超越 | 第150-155页 |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启示 | 第155-189页 |
第一节 从理论品质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维度 | 第156-169页 |
·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解释学自觉 | 第157-159页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机理的解释学透视 | 第159-164页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维度的解释学分析 | 第164-169页 |
第二节 从现实基础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视阈 | 第169-179页 |
·把探索中国特色的市场化模式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主题 | 第171-173页 |
·通过社会整合寻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依靠力量 | 第173-176页 |
·在国家重建中把党建设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领导核心 | 第176-179页 |
第三节 从主体方面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特性 | 第179-189页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具体化和主体化的统一 | 第179-182页 |
·科学马克思主义观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性 | 第182-184页 |
·科学国情观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性 | 第184-186页 |
·科学方法论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性 | 第186-189页 |
结论 | 第189-199页 |
参考文献 | 第199-206页 |
致谢 | 第206-207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2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