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西部中二叠统山西组聚煤环境及沉积演化特征
| 致谢 | 第1-5页 |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1 引言 | 第10-20页 |
| ·选题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 ·沉积古地理学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河南省二叠纪山西组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 ·研究内容与目标 | 第18页 |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8页 |
| ·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18-20页 |
| 2 地质背景 | 第20-28页 |
| ·区域构造 | 第20-21页 |
| ·区域地层 | 第21-26页 |
| ·区域晚古生代聚煤作用特征 | 第26-28页 |
| 3 典型剖面描述 | 第28-46页 |
| ·山西组地层综述 | 第28-33页 |
| ·岩性特征 | 第28-29页 |
| ·化石组成与分布特征 | 第29-31页 |
| ·地层的区域变化特征 | 第31-33页 |
| ·禹州龙华山山西组实测剖面岩性特征 | 第33-35页 |
| ·济源下冶地区山西组实测剖面岩性特征 | 第35-36页 |
| ·登封白坪井田蹬槽剖面 | 第36-37页 |
| ·平顶山煤田首二井田5703 钻孔 | 第37页 |
| ·焦作古汉山30-8 钻孔 | 第37-38页 |
| ·宜阳沈村剖面 | 第38-46页 |
| 4 沉积相及其沉积类型特征 | 第46-64页 |
| ·二1煤段沉积相及其沉积类型 | 第46-53页 |
| ·障壁海岸沉积体系 | 第46-51页 |
| ·河控三角洲沉积体系 | 第51-53页 |
| ·潮控三角洲沉积体系 | 第53页 |
| ·大占砂岩段沉积相及其沉积类型 | 第53-57页 |
| ·香炭砂岩段沉积相及其沉积类型 | 第57-60页 |
| ·小紫泥段沉积相及其沉积类型 | 第60-64页 |
| 5 聚煤环境分析 | 第64-74页 |
| ·山西组沉积期构造古地理背景 | 第64页 |
| ·山西组沉积相带的划分及其沉积特征 | 第64-65页 |
| ·山西组聚煤环境分析 | 第65-74页 |
| ·潮坪泥炭沼泽聚煤环境及泥炭沼泽类型 | 第65-70页 |
| ·聚煤环境 | 第65-67页 |
| ·泥炭沼泽类型 | 第67-70页 |
| ·三角洲平原分流间湾沼泽聚煤环境及泥炭沼泽类型 | 第70-74页 |
| ·聚煤环境 | 第70-71页 |
| ·泥炭沼泽类型 | 第71-74页 |
| 6 沉积演化特征 | 第74-78页 |
| ·下二煤旋回 | 第74-76页 |
| ·中二煤旋回 | 第76页 |
| ·上二煤旋回 | 第76-78页 |
| 7 结论 | 第78-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86页 |
| 图版 | 第86-88页 |
| 作者简历 | 第88-89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