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民法论文

我国民法中的虚假行为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绪论第10-16页
    一、本文主要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0-12页
    二、域外立法与研究现状第12-15页
    三、本文主要研究方法第15-16页
第一章 虚假行为的理论界定第16-24页
    一、虚假行为的概念与特征第16-18页
        (一)虚假行为的概念第16-17页
        (二)虚假行为的特征第17-18页
    二、虚假行为的构成要件第18-21页
        (一)表意人与受领人之间存在意思表示第19页
        (二)表意人与受领人明知其效果意思与表示行为不一致第19-20页
        (三)表意人与受领人之间就虚假意思表示达成通谋第20-21页
    三、虚假行为的适用范围第21-24页
        (一)能否适用于有相对人的单方行为第21-22页
        (二)能否适用于多方行为第22-23页
        (三)能否适用于身份行为第23-24页
第二章 虚假行为的法律后果第24-42页
    一、虚假行为在当事人之间归于无效第25-33页
        (一)虚假行为无效规则的法律原理第26-27页
        (二)不适用虚假行为无效规则的特殊行为第27-31页
        (三)虚假行为与诈害行为的竞合第31-33页
    二、虚假行为对第三人的法律后果第33-40页
        (一)第三人的范围界定第33-36页
        (二)善意第三人的认定第36-38页
        (三)虚假行为的不得对抗规则第38-40页
    三、隐藏行为的法律后果第40-42页
第三章 虚假行为与《民法总则》的体系完善第42-51页
    一、单方虚伪行为法律后果规则的完善第42-47页
        (一)我国立法的选择——仅规定心意保留行为第44-46页
        (二)心意保留行为的法律后果第46-47页
    二、恶意串通行为无效的替代规则第47-51页
结语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56页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56-57页
致谢第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借名买房法律问题研究
下一篇:C2C微信购物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