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1.1.1 论文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1.2.1 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2.2 中职教育中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成功试点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2.3 文献评述 | 第15-16页 |
1.3 研究目的与方法 | 第16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6-19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2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方法 | 第19-22页 |
2.1 基本的概念 | 第19-21页 |
2.1.1 中等职业教育 | 第19-20页 |
2.1.2 现代学徒制 | 第20-21页 |
2.2 理论方法 | 第21页 |
2.2.1 现代教育理论 | 第21页 |
2.2.2 职业教育社会化理论 | 第21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3章 QDDZ职业中专“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改革现状分析 | 第22-27页 |
3.1 QDDZ职业中专概况 | 第22-23页 |
3.2 QDDZ职业中专汽修专业教学运营现状 | 第23页 |
3.2.1 课程体系缺乏针对性 | 第23页 |
3.2.2 教材缺乏专业性 | 第23页 |
3.2.3 实训设备量不满足要求 | 第23页 |
3.2.4 考评机制不完善 | 第23页 |
3.3 QDDZ职业中专“现代学徒制”试点现状 | 第23-25页 |
3.3.1 试点对象 | 第24页 |
3.3.2 开展模式 | 第24页 |
3.3.3 开展方式 | 第24-2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第4章 “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国内外对比分析 | 第27-33页 |
4.1 西方现代学徒制的现状 | 第27-28页 |
4.1.1 西方现代学徒制的典型性 | 第27页 |
4.1.2 西方现代学徒制的发展趋势 | 第27-28页 |
4.1.3 西方现代学徒制的基本特征 | 第28页 |
4.2 国内汽修培养项目中典型的“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构建 | 第28-31页 |
4.2.1 浙江交通学校的现代学徒制一体育人教学模式 | 第28-29页 |
4.2.2 四川省宜宾职业技术学校的现代学徒制课程改革 | 第29-30页 |
4.2.3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学徒制“半工半读,工学结合”试点 | 第30-31页 |
4.3 国内“现代学徒制”改革实施结果跟进的必要性分析 | 第31-32页 |
4.3.1 完善现代学徒制法律规范,统一规范教育培训标准 | 第31页 |
4.3.2 与国家职业资格体系相融通,提升现代学徒制专业性 | 第31页 |
4.3.3 引进现代学徒制,突破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与培训 | 第31-32页 |
4.3.4 建立改革实施结果分析方法,及时改进现代学徒制改革中的问题 | 第3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5章 QDDZ职业中专“现代学徒制”实施结果量化评价分析 | 第33-42页 |
5.1 基于AHP方法的“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影响因素分析 | 第33-35页 |
5.1.1 建立AHP分析评价模型 | 第33-34页 |
5.1.2 判断矩阵的建立 | 第34页 |
5.1.3 “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 第34-35页 |
5.2 QDDZ职业中专“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满意度问卷分析 | 第35-39页 |
5.2.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第35-36页 |
5.2.2 问卷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 第36-37页 |
5.2.3 企业用工的偏好分析 | 第37-38页 |
5.2.4 满意度评价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8-39页 |
5.3 QDDZ职业中专“现代学徒制”模式改革对策与保障措施 | 第39-41页 |
5.3.1 改革对策 | 第39-40页 |
5.3.2 保障措施 | 第40-4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6章 结论及对策建议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附录:“现代学徒制”影响因素意见征询表 | 第45-4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