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前言 | 第11-12页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第12-31页 |
1. 现代医学对消化性溃疡的研究 | 第12-18页 |
1.1 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 | 第12-15页 |
1.2 消化性溃疡的治疗 | 第15-16页 |
1.3 消化性溃疡的西医治疗进展 | 第16-18页 |
2. CYP2C19研究进展 | 第18-22页 |
2.1 CYP2C19的基因多态性 | 第18-19页 |
2.2 CYP2C19与PPI的关系研究 | 第19-22页 |
3. 祖国医学对消化性溃疡的相关研究 | 第22-31页 |
3.1 关于病名的认识 | 第22-23页 |
3.2 关于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23-24页 |
3.3 关于辨证论治的认识 | 第24-25页 |
3.4 中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 第25-28页 |
3.5 中医非药物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研究 | 第28页 |
3.6 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进展 | 第28-29页 |
3.7 小结 | 第29-31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31-44页 |
1. 一般临床资料 | 第31-35页 |
1.1 病例来源 | 第31页 |
1.2 病例分组 | 第31页 |
1.3 观察病例标准 | 第31-34页 |
1.4 治疗方法 | 第34页 |
1.5 观察资料 | 第34-35页 |
1.6 统计方法 | 第35页 |
2. 100例患者CYP2C19基因的测定 | 第35-36页 |
2.1 试剂和仪器 | 第35页 |
2.2 检测方法 | 第35-36页 |
2.3 基因测定结果 | 第36页 |
3. 西药组不同基因患者的疗效分析 | 第36-37页 |
3.1 西药组不同基因患者中医症候疗效分析 | 第36页 |
3.2 西药组不同基因患者胃镜下溃疡疗效分析 | 第36页 |
3.3 西药组不同基因患者Hp根除率分析 | 第36-37页 |
4. 中西药组与西药组的疗效分析 | 第37-39页 |
4.1 中医症候疗效的比较与分析 | 第37-38页 |
4.2 胃镜下溃疡愈合情况的比较与分析 | 第38页 |
4.3 Hp根除率的比较与分析 | 第38-39页 |
5. 讨论 | 第39-44页 |
5.1 益气活血方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立方思想和理论依据 | 第39-40页 |
5.2 益气活血方组方分析 | 第40页 |
5.3 益气活血方药物的作用研究 | 第40-42页 |
5.4 临床疗效总结 | 第42页 |
5.5 益气活血方对奥美拉唑增效机制的讨论 | 第42-44页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第44-60页 |
实验一 益气活血方治疗消化性溃疡主要的入血成分分析 | 第44-50页 |
1. 实验材料 | 第44页 |
1.1 实验动物 | 第44页 |
1.2 实验药物 | 第44页 |
1.3 实验试剂 | 第44页 |
1.4 实验仪器 | 第44页 |
2. 实验方法 | 第44-45页 |
2.1 益气活血方的配制 | 第44页 |
2.2 实验分组及给药 | 第44-45页 |
2.3 血样处理 | 第45页 |
2.4 检测分析 | 第45页 |
3. 实验结果 | 第45-49页 |
3.1 益气活血方中主要中药成分的标准品检测 | 第45-47页 |
3.2 空白组大鼠血清检测结果 | 第47-48页 |
3.3 益气活血方组大鼠血样检测结果 | 第48页 |
3.4 益气活血方入血成分分析 | 第48-49页 |
4. 讨论 | 第49-50页 |
实验二 益气活血方对大鼠CYP450酶系的影响 | 第50-60页 |
1. 实验材料 | 第50页 |
1.1 实验动物 | 第50页 |
1.2 实验药品与试剂 | 第50页 |
1.3 实验仪器 | 第50页 |
2. 实验方法 | 第50-52页 |
2.1 溶液的配制 | 第50-51页 |
2.2 色谱条件 | 第51页 |
2.3 质谱检测条件 | 第51-52页 |
2.4 动物给药方法 | 第52页 |
2.5 大鼠血浆样品处理 | 第52页 |
2.6 数据处理 | 第52页 |
3. 实验结果 | 第52-59页 |
3.1 色谱行为 | 第52页 |
3.2 标准曲线 | 第52-55页 |
3.3 精密度 | 第55页 |
3.4 提取回收率 | 第55页 |
3.5 介质效应 | 第55-56页 |
3.6 样品稳定性考察 | 第56页 |
3.7 药动学参数 | 第56-58页 |
3.8 益气活血方对6种CYP450酶亚型的影响 | 第58-59页 |
4. 讨论 | 第59-60页 |
第四部分 结论 | 第60-61页 |
创新点 | 第61-62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4页 |
附录 | 第74-8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作者简介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