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特种钢介绍 | 第11页 |
1.2 锅炉管用耐热钢简介 | 第11页 |
1.3 WB36钢简介 | 第11-13页 |
1.3.1 WB36钢的化学成分 | 第12页 |
1.3.2 WB36钢的热处理方法及显微组织分析 | 第12页 |
1.3.3 WB36钢的物理性能及力学性能 | 第12-13页 |
1.4 EET的发展及其现状 | 第13-17页 |
1.5 EET方法优缺点 | 第17页 |
1.6 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7-19页 |
2 计算方法简介 | 第19-23页 |
2.1 EET理论的4个基本假设 | 第19-20页 |
2.1.1 分子和固体中原子状态的假定 | 第19页 |
2.1.2 不连续状态杂化的假定 | 第19-20页 |
2.1.3 键距的假定 | 第20页 |
2.1.4 等效价电子的假定 | 第20页 |
2.2 键距差方法(BLD法) | 第20-23页 |
2.2.1 BLD概况介绍 | 第20页 |
2.2.2 键距差方法 | 第20-23页 |
3 WB36钢回火微观组织电子结构参数的计算 | 第23-44页 |
3.1 α-Fe-C相相结构因子的计算方法 | 第23-26页 |
3.1.1 α-Fe-C的晶体结构 | 第23-24页 |
3.1.2 实验键距、等同键距及共价键络 | 第24页 |
3.1.3 电子分布n_α和原子状态组数σ | 第24-26页 |
3.2 本文所需其他结构单元简介 | 第26-36页 |
3.2.1 α-Fe结构单元 | 第26-27页 |
3.2.2 α-Fe-M结构单元 | 第27-28页 |
3.2.3 γ-Fe结构单元 | 第28-29页 |
3.2.4 γ-Fe-M结构单元 | 第29-30页 |
3.2.5 γ-Fe-C结构单元 | 第30-31页 |
3.2.6 γ-Fe-C-M结构单元 | 第31-32页 |
3.2.7 α-Fe-C-M结构单元 | 第32-33页 |
3.2.8 ε-[Fe(M)]_3C结构单元 | 第33-34页 |
3.2.9 θ-[Fe(M)]_3C结构单元 | 第34-35页 |
3.2.10 各类结构单元相结构因子的计算结果 | 第35-36页 |
3.3 界面电子密度差的计算 | 第36-42页 |
3.3.1 α-Fe-C (110)面电子密度计算 | 第37页 |
3.3.2 α-Fe (110)面电子密度计算 | 第37-38页 |
3.3.3 电子密度差Δρ_((lmn)/(uvw))~(A/B)计算 | 第38-39页 |
3.3.4 电子密度差Δρ_((110)/(110))~(α'-Fe/M-Fe-C)计算 | 第39页 |
3.3.5 电子密度差的统计值Δρ'_((110)/(110))~(α'-Fe/M-Fe-C)计算 | 第39页 |
3.3.6 本文所需各界面电子密度差计算结果 | 第39-42页 |
3.4 微观组织特征相分析 | 第42-43页 |
3.4.1 正火微观组织特征相分析 | 第42页 |
3.4.2 高温回火微观组织特征相分析 | 第42-43页 |
3.5 微观组织相界面分析 | 第43-44页 |
3.5.1 正火微观组织相界面分析 | 第43页 |
3.5.2 高温回火微观组织相界面分析 | 第43-44页 |
4 结构单元权重计算 | 第44-51页 |
4.1 强化权重计算 | 第44-49页 |
4.1.1 正火产物权重计算 | 第44-47页 |
4.1.2 高温回火产物权重计算 | 第47-49页 |
4.2 强化系数计算 | 第49-51页 |
4.2.1 固溶强化系数计算 | 第49-50页 |
4.2.2 界面强化系数计算 | 第50-51页 |
5 高温回火后力学性能计算 | 第51-67页 |
5.1 贝氏体部分抗拉强度计算 | 第51-54页 |
5.1.1 析出强化的强度增量计算 | 第51-53页 |
5.1.2 间隙固溶强化的强度增量计算 | 第53页 |
5.1.3 置换固溶强化的强度增量计算 | 第53-54页 |
5.1.4 高温回火转变产物强度计算 | 第54页 |
5.2 贝氏体部分伸长率计算 | 第54-57页 |
5.2.1 析出相结构的伸长率计算 | 第54-56页 |
5.2.2 置换固溶结构的伸长率计算 | 第56-57页 |
5.2.3 高温回火转变产物伸长率计算 | 第57页 |
5.3 贝氏体部分冲击功计算 | 第57-61页 |
5.3.1 析出相结构的冲击功计算 | 第57-59页 |
5.3.2 置换固溶结构的冲击功计算 | 第59-60页 |
5.3.3 σ_N值对置换固溶结构冲击功的影响 | 第60-61页 |
5.3.4 高温回火转变产物冲击功计算 | 第61页 |
5.4 铁素体部分抗拉强度计算 | 第61-63页 |
5.4.1 析出强化的强度增量计算 | 第61-62页 |
5.4.2 间隙固溶强化的强度增量计算 | 第62-63页 |
5.4.3 置换固溶强化的强度增量计算 | 第63页 |
5.4.4 高温回火转变产物强度计算 | 第63页 |
5.5 铁素体部分伸长率计算 | 第63-65页 |
5.5.1 析出相结构的伸长率计算 | 第63-64页 |
5.5.2 高温回火转变产物伸长率计算 | 第64-65页 |
5.6 铁素体部分冲击功计算 | 第65-66页 |
5.6.1 析出相结构的冲击功计算 | 第65-66页 |
5.6.2 高温回火转变产物冲击功计算 | 第66页 |
5.7 计算值与实际值相对误差计算 | 第66-67页 |
6 结论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作者简历 | 第71-73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