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低O2/CH4条件下好氧甲烷氧化耦合反硝化脱氮效能及其微生物机理初探

致谢第7-8页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35页
    1.1 AME-D过程功能微生物研究进展第15-22页
        1.1.1 好氧甲烷氧化微生物第15-17页
        1.1.2 反硝化微生物第17-22页
    1.2 AME-D过程微生物耦合机理第22-25页
        1.2.1 好氧甲烷氧化菌与反硝化菌的协同作用第22-24页
        1.2.2 好氧甲烷氧化菌的反硝化作用第24-25页
    1.3 AME-D过程微生物耦合机理研究方法概况第25-29页
    1.4 AME-D过程脱氮效能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第29-32页
    1.5 论文的立项依据、研究意义、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第32-35页
        1.5.1 论文的立项依据、研究意义与研究目标第32-33页
        1.5.2 论文的研究内容第33-35页
第二章 批次试验不同O_2/CH_4对AME-D脱氮的影响探究第35-53页
    2.1 引言第35-36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36-41页
        2.2.1 批次试验的污泥准备第36-37页
        2.2.2 批次试验设置第37页
        2.2.3 化学指标检测方法第37-38页
        2.2.4 DNA提取第38页
        2.2.5 功能基因qPCR分析第38-41页
        2.2.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第41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41-52页
        2.3.1 批次试验中不同O_2/CH_4对AME-D过程甲烷氧化活性的影响第41-43页
        2.3.2 批次试验中不同O_2/CH_4对AME-D过程有机中间产物种类和浓度的影响第43-45页
        2.3.3 批次试验中不同O_2/CH_4对AME-D过程脱氮速率的影响第45-49页
        2.3.4 批次试验中不同O_2/CH_4条件对AME-D脱氮的综合影响评估第49-52页
    2.4 本章小结第52-53页
第三章 AME-D过程的热力学解析第53-68页
    3.1 引言第53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53-55页
        3.2.1 基于热力学的细胞能学分析原理与方法第53-54页
        3.2.2 不同O_2/CH_4条件下血清瓶批次试验第54页
        3.2.3 不同O_2/CH_4条件下反应物、中产物以及有机物测定第54-55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55-67页
        3.3.1 理想状态下AME-D过程的最佳中间产物推算第55-59页
        3.3.2 AME-D脱氮效率最高时的甲烷碳源分配机制第59-63页
        3.3.3 批次试验中AME-D过程的甲烷碳源分配机制第63-66页
        3.3.4 热力学角度解析低O_2/CH_4条件提升AME-D脱氮性能的可行性第66-67页
    3.4 本章小结第67-68页
第四章 低O_2/CH_4条件下膜生物反应器AME-D脱氮效能初探第68-85页
    4.1 引言第68-69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69-75页
        4.2.1 中空纤维膜反应器设计第69-71页
        4.2.2 接种污泥第71页
        4.2.3 中空纤维膜反应器运行条件第71-72页
        4.2.4 膜反应器污泥与原始污泥脱氮效能对比的批次试验第72-73页
        4.2.5 化学指标测定第73-74页
        4.2.6 扫描电镜分析第74-75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75-83页
        4.3.1 中空纤维膜生物反应器脱氮效能初探第75-76页
        4.3.2 中空纤维膜反应器污泥性状变化及扫描电镜对比分析第76-78页
        4.3.3 膜反应器污泥与原始污泥脱氮效能对比分析第78-83页
    4.4 本章小结第83-85页
第五章 低O_2/CH_4条件下膜反应器AME-D脱氮效能提升微生物机理初探第85-114页
    5.1 引言第85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85-89页
        5.2.1 DNA提取第85-86页
        5.2.2 功能基因qPCR分析第86页
        5.2.3 FISH第86-87页
        5.2.4 宏基因组测序分析第87-89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89-112页
        5.3.1 原始污泥与膜反应器污泥功能基因丰度对比分析第89-91页
        5.3.2 原始污泥与膜反应器污泥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差异功能基因对比分析第91-107页
        5.3.3 原始污泥与膜反应器污泥中AME-D功能微生物空间位置关系对比分析第107-111页
        5.3.4 低O_2/CH_4条件下膜反应器AME-D脱氮效能提升的微生物机理总结第111-112页
    5.4 本章小结第112-114页
第六章 研究结论、创新点和展望第114-117页
    6.1 研究结论第114-116页
    6.2 主要创新点第116页
    6.3 研究展望第116-117页
参考文献第117-134页
作者简历、科研成果及奖励第134-135页

论文共13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文本分析和基于主成分分析构建的投资者情绪有效性的比较研究
下一篇:股权控制链对高管薪酬的影响--基于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