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1.1.1 全球气候复杂多变 | 第8页 |
1.1.2 国内水灾频发态势加重 | 第8-10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论文研究内容、方法、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 第11-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3页 |
1.3.4 论文创新点 | 第13-14页 |
1.4 重点概念解析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洪涝灾害基础理论研究与研究动态综述 | 第16-26页 |
2.1 洪涝灾害基础理论研究 | 第16-21页 |
2.1.1 洪涝灾害概念与成灾机理 | 第16-17页 |
2.1.2 洪涝灾害特征分析及其成因分析 | 第17-19页 |
2.1.3 洪涝灾害风险评估 | 第19-20页 |
2.1.4 洪涝灾害的规划防控 | 第20-21页 |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21-25页 |
2.2.1 国外相关研究概况 | 第21-22页 |
2.2.2 国内相关研究概况 | 第22-24页 |
2.2.3 国内外相关研究总结 | 第24-2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基于洪涝灾害角度的流域生态安全评价 | 第26-38页 |
3.1 基本理念和评估方法 | 第26-27页 |
3.1.1 基本理念 | 第26页 |
3.1.2 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方法 | 第26-27页 |
3.2 流域尺度的生态安全格局评价体系 | 第27-34页 |
3.2.1 建立评价体系的基本思路 | 第27页 |
3.2.2 流域系统生态安全格局评价模型 | 第27-29页 |
3.2.3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第29-30页 |
3.2.4 评价指标权重分析方法 | 第30-34页 |
3.3 遥感软件ERDAS与ArcGIS的应用 | 第34-36页 |
3.3.1 研究数据来源及处理 | 第34-35页 |
3.3.2 技术应用 | 第35-3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四章 厦门市同安区流域生态安全评价 | 第38-74页 |
4.1 研究区概况 | 第38-51页 |
4.1.1 厦门市概况 | 第38-40页 |
4.1.2 同安区流域自然条件概况 | 第40-46页 |
4.1.3 同安区城市建设情况 | 第46-51页 |
4.2 同安区流域洪涝灾害生态安全评价体系 | 第51-59页 |
4.2.1 评价体系构建 | 第51-54页 |
4.2.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54-59页 |
4.3 ArcGIS分析与处理 | 第59-69页 |
4.3.1 评价单元提取 | 第59-61页 |
4.3.2 评价指标的提取 | 第61-69页 |
4.4 同安区流域洪涝灾害危险性评价 | 第69-72页 |
4.4.1 评价指标分级和重分类 | 第69-70页 |
4.4.2 评价指标分级划定 | 第70-7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五章 同安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规划体系提升 | 第74-90页 |
5.1 同安区流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 第74-78页 |
5.1.1 规划目标和依据 | 第74页 |
5.1.2 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的方法 | 第74页 |
5.1.3 淹没区模拟与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 第74-78页 |
5.2 生态安全格局研究分析 | 第78-84页 |
5.2.1 关于评价体系指标权重分析 | 第78页 |
5.2.2 评估结果和安全级别分析 | 第78-80页 |
5.2.3 基于同安区流域安全水平格局的规划设计策略 | 第80-84页 |
5.3 流域防洪排涝规划体系提升 | 第84-87页 |
5.3.1 规划途径方面:各层面规划与洪涝灾害防控的对接 | 第84-85页 |
5.3.2 规划设计方法方面:流域治理理念融入法定规划工作 | 第85-86页 |
5.3.3 防洪措施方面:工程性措施和非工程性措施紧密结合 | 第86-8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7-90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0-93页 |
6.1 论文主要结论 | 第90-91页 |
6.2 不足之处与展望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100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100-102页 |
致谢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