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课题研究缘起 | 第9页 |
1.2 目前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陕北旅游工艺品现状 | 第11-14页 |
1.3.1 当前陕北民俗旅游工艺品及红色旅游纪念品的市场状况 | 第11-12页 |
1.3.2 当前陕北民俗旅游工艺品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2-14页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页 |
1.5 研究的方法与创新点 | 第14-17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15页 |
1.5.3 实验方案 | 第15页 |
1.5.4 可行性分析 | 第15页 |
1.5.5 创新点 | 第15-17页 |
2 旅游工艺品理论综述 | 第17-21页 |
2.1 旅游工艺品概念 | 第17页 |
2.2 旅游工艺品的特点 | 第17-19页 |
2.2.1 地域文化性 | 第17-18页 |
2.2.2 纪念性 | 第18页 |
2.2.3 独特性 | 第18页 |
2.2.4 艺术性 | 第18页 |
2.2.5 轻便实用性 | 第18-19页 |
2.3 旅游工艺品的价值 | 第19-21页 |
2.3.1 实用价值 | 第19页 |
2.3.2 经济价值 | 第19页 |
2.3.3 美学文化传播价值 | 第19-21页 |
3 陕北地域文化特色及旅游资源分析 | 第21-29页 |
3.1 陕北地域文化特色分析 | 第21-22页 |
3.1.1 粗犷豪放、真挚浪漫的黄土文化特色 | 第21页 |
3.1.2 厚重深远、宽广无羁的边塞文化特色 | 第21页 |
3.1.3 陕北红色经典圣地文化 | 第21-22页 |
3.2 陕北旅游资源构成要素 | 第22-23页 |
3.2.1 人文旅游资源 | 第22-23页 |
3.2.2 自然旅游资源 | 第23页 |
3.3 陕北民俗旅游工艺品的可开发资源 | 第23-29页 |
3.3.1 民间艺术资源 | 第23-26页 |
3.3.2 地域风情资源 | 第26-29页 |
4 陕北民俗旅游工艺品设计形式创新研究 | 第29-35页 |
4.1 陕北民俗旅游工艺品创新设计的原则 | 第29-30页 |
4.1.1 继承与发展原则 | 第29页 |
4.1.2 实用性原则 | 第29页 |
4.1.3 人性化原则 | 第29页 |
4.1.4 艺术化原则 | 第29-30页 |
4.1.5 系列化原则 | 第30页 |
4.2 陕北民俗旅游工艺品的文化表达 | 第30-31页 |
4.2.1 通过图形符号体现传统文化 | 第30-31页 |
4.2.2 通过色彩语言体现民俗文化 | 第31页 |
4.2.3 通过自然材质体现地域文化 | 第31页 |
4.3 陕北民俗旅游工艺品语言形式的创新研究 | 第31-33页 |
4.3.1 传统样式结合现代元素的造型研究 | 第31-33页 |
4.3.2 民间色彩结合时代特征的色彩研究 | 第33页 |
4.3.3 自然资源结合现代技术的材质研究 | 第33页 |
4.4 陕北旅游工艺品装饰工艺与实用功能的创新研究 | 第33-35页 |
4.4.1 实用功能是装饰艺术与纯艺术的本质区别 | 第33页 |
4.4.2 旅游工艺品的设计开发仍然要重视其实用性需求 | 第33-35页 |
5 陕北民俗旅游工艺品的创新设计实践研究 | 第35-53页 |
5.1 “信天游”主题纪念品研究 | 第35-43页 |
5.1.1 “信天游”在陕北民俗文化中的特殊地位 | 第35页 |
5.1.2 设计开发“信天游”民俗工艺品的意义 | 第35-36页 |
5.1.3 如何做到信天游艺术从歌赋形式到工艺品形式的转化 | 第36页 |
5.1.4 “信天游”工艺品设计的构想 | 第36-43页 |
5.2 陕北民俗旅游工艺品实用功能创新设计研究实践的构想 | 第43-50页 |
5.3 陕北地域文化特色旅游工艺品开发的策略研究 | 第50-53页 |
6 结论 | 第53-55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3页 |
6.2 存在的问题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