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菊粉与低聚果糖 | 第10-12页 |
1.2 低聚果糖的生理功效 | 第12-13页 |
1.2.1 不可消化和低热量值 | 第12页 |
1.2.2 改善脂代谢 | 第12页 |
1.2.3 调节肠道微生物菌群 | 第12-13页 |
1.2.4 促进矿物质的吸收 | 第13页 |
1.3 低聚果糖的生产 | 第13-14页 |
1.4 菊粉酶 | 第14-15页 |
1.5 酶的固定化方法 | 第15-16页 |
1.6 标签化蛋白 | 第16-17页 |
1.7 杂糖的去除 | 第17-18页 |
1.8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8-20页 |
第2章 菊粉内切酶的标签化构建及其在毕赤酵母GS115中的表达 | 第20-42页 |
2.1 前言 | 第20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0-32页 |
2.2.1 菌株与质粒 | 第20页 |
2.2.2 酶、试剂盒和药品 | 第20-21页 |
2.2.3 主要实验仪器 | 第21页 |
2.2.4 培养基和试剂的配制 | 第21-23页 |
2.2.5 实验方法 | 第23-32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2-39页 |
2.3.1 氨基酸标签及菊粉内切酶基因在毕赤酵母中表达的生物学分析 | 第32-34页 |
2.3.2 标签化菊粉内切酶基因的克隆 | 第34页 |
2.3.3 重组质粒pPIC9K-标签化INU2的构建 | 第34-35页 |
2.3.4 重组质粒pPIC9K-INU2-aa的验证 | 第35-37页 |
2.3.5 毕赤酵母GS115电转化验证 | 第37-38页 |
2.3.6 阳性转化子的诱导表达 | 第38-3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9-42页 |
第3章 混合启动子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应用和标签化菊粉内切酶的固定化 | 第42-60页 |
3.1 前言 | 第42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42-49页 |
3.2.1 菌株与质粒 | 第42-43页 |
3.2.2 酶、药品和试剂盒 | 第43页 |
3.2.3 主要实验仪器 | 第43页 |
3.2.4 培养基及试剂配制 | 第43页 |
3.2.5 实验方法 | 第43-49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9-59页 |
3.3.1 pGAPZaA-INU2aa的验证 | 第49-51页 |
3.3.2 pAOX-a-Factor-INU2aa-3'AOX TT片段和pGAPZαA-INU2-aa的克隆 | 第51页 |
3.3.3 pAOX-INU2-aa-pGAP-INU2-aa表达载体的验证 | 第51-53页 |
3.3.4 pAOX-INU2-aa-pGAP-INU2-aa重组酵母转化子的筛选 | 第53-54页 |
3.3.5 pAOX-INU2-aa-pGAP-INU2-aa与pPIC9K-INU2-aa重组酵母摇瓶发酵比较 | 第54-56页 |
3.3.6 菊粉内切酶用离子交换树脂的固定化比较 | 第56-58页 |
3.3.7 菊粉内切酶用氨基树脂固定化比较 | 第58-5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4章 菊粉内切酶酶法生产低聚果糖及杂糖的去除 | 第60-76页 |
4.1 前言 | 第60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60-64页 |
4.2.1 菌株、酶与试剂 | 第60页 |
4.2.2 主要实验仪器 | 第60-61页 |
4.2.3 实验方法 | 第61-64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4-74页 |
4.3.1 菊粉内切酶与菊粉反应液的薄层分析 | 第64页 |
4.3.2 菊粉内切酶与菊粉反应液的液相检测分析 | 第64-68页 |
4.3.3 醇沉法去除低聚果糖中还原糖的效果分析 | 第68页 |
4.3.4 CaO法除还原糖的分析 | 第68-69页 |
4.3.5 枯草芽孢杆菌法去除还原糖的分析 | 第69页 |
4.3.6 固定化葡萄糖异构酶和葡萄糖氧化酶联合除糖 | 第69-7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附件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