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前言 | 第10-23页 |
1.1 白酒概况 | 第10-11页 |
1.2 白酒的分类及其风味物质概述 | 第11-16页 |
1.2.1 白酒的分类 | 第11-13页 |
1.2.2 白酒的风味物质 | 第13-14页 |
1.2.3 酯类对白酒风味的影响 | 第14-16页 |
1.3 己酸乙酯的主要合成途径及机理 | 第16-20页 |
1.3.1 酯化反应途径 | 第17页 |
1.3.2 醇酰基转移酶途径 | 第17-19页 |
1.3.3 影响酯类形成的主要因素 | 第19-20页 |
1.4 调控酿酒酵母己酸乙酯合成的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1.5 本论文的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1.5.1 立题依据 | 第21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3-45页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23-29页 |
2.1.1 菌株与质粒 | 第23-24页 |
2.1.2 主要仪器 | 第24页 |
2.1.3 主要试剂 | 第24-26页 |
2.1.4 主要培养基 | 第26-27页 |
2.1.5 主要溶液 | 第27-29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9-41页 |
2.2.1 引物设计 | 第29-32页 |
2.2.2 目的片段的获取及纯化 | 第32-34页 |
2.2.3 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34-37页 |
2.2.4 酵母转化 | 第37-38页 |
2.2.5 KanMX筛选标记的去除 | 第38页 |
2.2.6 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38-41页 |
2.2.7 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41页 |
2.2.8 玉米原料液态白酒发酵工艺 | 第41页 |
2.3 分析方法 | 第41-45页 |
2.3.1 发酵速度的测定 | 第41页 |
2.3.2 酒精度测定 | 第41-42页 |
2.3.3 残余还原糖测定 | 第42页 |
2.3.4 乙酰辅酶A的测定方法 | 第42-43页 |
2.3.5 高级醇和酯类含量的测定 | 第43-44页 |
2.3.6 脂肪酸测定 | 第44-45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45-69页 |
3.1 FAA1和OPI1基因缺失酿酒酵母菌株的构建 | 第45-51页 |
3.1.1 FAA1基因缺失酿酒酵母菌株的构建 | 第45-47页 |
3.1.2 OPI1基因缺失酿酒酵母菌株的构建 | 第47-48页 |
3.1.3 突变株与亲本菌株生长性能的比较 | 第48-49页 |
3.1.4 玉米原料液态白酒发酵实验 | 第49-51页 |
3.1.5 小结 | 第51页 |
3.2 ACC1过表达突变株的构建 | 第51-62页 |
3.2.1 重组质粒YPA1K的构建和验证 | 第51-53页 |
3.2.2 过表达ACC1同时缺失FAA1基因突变株的构建 | 第53-56页 |
3.2.3 过表达ACC1同时缺失OPI1基因突变株的构建 | 第56-58页 |
3.2.4 突变株与亲本菌株生长性能的比较 | 第58-59页 |
3.2.5 玉米原料液态白酒发酵实验 | 第59-61页 |
3.2.6 ACC1基因表达水平的测定 | 第61-62页 |
3.2.7 小结 | 第62页 |
3.3 FAS1和FAS2基因分别过表达突变株的构建 | 第62-69页 |
3.3.1 重组质粒YPF1K和YPF2K的构建和验证 | 第62页 |
3.3.2 过表达FAS1同时缺失FAA1基因突变株的构建 | 第62页 |
3.3.3 过表达FAS1同时缺失OPI1基因突变株的构建 | 第62页 |
3.3.4 过表达FAS2同时缺失FAA1基因突变株的构建 | 第62页 |
3.3.5 过表达FAS2同时缺失OPI1基因突变株的构建 | 第62页 |
3.3.6 突变株与亲本菌株生长性能的比较 | 第62-63页 |
3.3.7 玉米原料液态白酒发酵实验 | 第63-66页 |
3.3.8 FAS1和FAS2基因表达水平的测定 | 第66-67页 |
3.3.9 乙酸、乙酰辅酶A和乙酸乙酯含量比较 | 第67-68页 |
3.3.10 小结 | 第68-69页 |
4 结论 | 第69-70页 |
5 展望 | 第70-71页 |
6 参考文献 | 第71-77页 |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77-78页 |
8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