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组微通道液冷系统的结构设计与优化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4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3页 |
1.2 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技术 | 第13-19页 |
1.2.1 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 | 第13-16页 |
1.2.2 电动汽车用锂离子电池结构 | 第16-17页 |
1.2.3 锂离子电池热效应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3 电动汽车用电池组散热系统 | 第19-22页 |
1.3.1 电池组散热系统的分类 | 第19-21页 |
1.3.2 电池组散热系统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1.4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 第22-24页 |
第二章 锂离子电池生热特性与性能实验 | 第24-37页 |
2.1 锂离子电池性能参数 | 第24-25页 |
2.2 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 | 第25-26页 |
2.3 锂离子电池生热机理及传热特性 | 第26-29页 |
2.3.1 锂离子电池生热机理 | 第26-28页 |
2.3.2 锂离子电池传热特性 | 第28-29页 |
2.4 锂离子电池性能实验 | 第29-35页 |
2.4.1 实验对象及测试设备 | 第29-31页 |
2.4.2 电池内阻测试 | 第31-34页 |
2.4.3 电池开路电压测试 | 第34-35页 |
2.4.4 电池表面温度测量 | 第35页 |
2.5 本章总结 | 第35-37页 |
第三章 锂离子电池单体热仿真分析 | 第37-50页 |
3.1 引言 | 第37页 |
3.2 锂离子电池单体三维模型 | 第37-45页 |
3.2.1 几何模型及网格划分 | 第37-38页 |
3.2.2 热物性参数 | 第38-40页 |
3.2.3 内热源 | 第40-44页 |
3.2.4 边界条件 | 第44-45页 |
3.3 仿真结果及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 第45-49页 |
3.3.1 仿真结果分析 | 第45-48页 |
3.3.2 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 第48-49页 |
3.4 本章总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锂离子电池组动态特性下电流变化 | 第50-58页 |
4.1 电动汽车技术参数 | 第50-51页 |
4.2 建立整车及电流计算模型 | 第51-53页 |
4.2.1 整车动态仿真模型 | 第51-52页 |
4.2.2 电流计算模型 | 第52-53页 |
4.3 纯电动汽车不同工况下电流变化规律 | 第53-57页 |
4.3.1 NEDC循环工况下电流变化规律 | 第53-54页 |
4.3.2 HWFET循环工况下电流变化规律 | 第54-56页 |
4.3.3 中国典型城市循环工况下电流变化规律 | 第56-5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锂离子电池组液体冷却系统的设计与优化 | 第58-80页 |
5.1 引言 | 第58页 |
5.2 液体冷却系统理论分析 | 第58-60页 |
5.3 锂离子电池组液冷系统数值模拟 | 第60-62页 |
5.3.1 液冷系统物理模型 | 第60-61页 |
5.3.2 液冷模型网格划分及边界条件 | 第61-62页 |
5.3.3 液冷系统数值模拟结果 | 第62页 |
5.4 锂离子电池组液冷系统优化 | 第62-72页 |
5.4.1 冷板结构优化 | 第62-66页 |
5.4.2 冷却液优化 | 第66-72页 |
5.5 液热系统验证 | 第72-78页 |
5.5.1 液热设计目标 | 第73页 |
5.5.2 外置电源加热设计仿真 | 第73-76页 |
5.5.3 自加热设计仿真 | 第76-78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0-82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80-81页 |
6.2 展望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