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桥涵工程论文--桥梁试验观测与检定论文--桥梁试验与设备论文

滨海环境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与试验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16页
    1.1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的重要意义第10-11页
    1.2 研究现状第11-13页
        1.2.1 国内外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进展第11页
        1.2.2 基于滨海环境混凝土耐久性研究的状况第11-13页
        1.2.3 混凝土防腐技术介绍第13页
    1.3 本文研究背景及目的第13-14页
    1.4 本文主要内容第14-16页
第2章 滨海环境对混凝土耐久性影响的介绍第16-24页
    2.1 影响因素及模型介绍第16-19页
        2.1.1 混凝土碳化第16-18页
        2.1.2 氯离子侵蚀第18-19页
    2.2 耐久性设计第19-23页
        2.2.1 耐久性设计步骤第19-20页
        2.2.2 各规范耐久性设计方法第20-23页
    2.3 本章小结第23-24页
第3章 滨海环境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第24-63页
    3.1 工程调研第24-35页
        3.1.1 工程及环境资料调研第25-26页
        3.1.2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评估第26-33页
        3.1.3 调研结果分析第33-34页
        3.1.4 结论与建议第34-35页
    3.2 虎门二桥耐久性初评第35-42页
        3.2.1 桥梁选型及构件组成第35-37页
        3.2.2 虎门二桥环境类别和腐蚀作用划分第37-39页
        3.2.3 耐久性初步评估第39-41页
        3.2.4 对比分析第41-42页
    3.3 混凝土处于碳化环境下的模型设计及分析第42-46页
        3.3.1 碳化模型与基本参数第42-43页
        3.3.2 模型参数取值第43-45页
        3.3.3 模型计算第45-46页
    3.4 混凝土处于氯离子侵入下的模型设计及分析第46-53页
        3.4.1 设计模型与基本参数第46-47页
        3.4.2 设计参数取值第47-51页
        3.4.3 基于氯盐侵蚀下的保护层厚度设计第51-53页
    3.5 在荷载条件下混凝土氯离子扩散试验研究第53-61页
        3.5.1 试验制备第53-56页
        3.5.2 基于弯拉应力作用下的氯离子浓度分布第56-57页
        3.5.3 基于弯拉应力作用下的氯离子迁移系数第57-58页
        3.5.4 基于压应力作用下的混凝土中氯离子扩散情况第58-60页
        3.5.5 基于应力作用的混凝土构件耐久性指标第60-61页
    3.6 本章小结第61-63页
第4章 滨海环境下长寿命防腐混凝土试验研究第63-96页
    4.1 胶凝材料体系性能测试第63-76页
        4.1.1 试验方法第63-65页
        4.1.2 水化放热性能测试第65-74页
        4.1.3 开裂敏感性能测试第74-76页
    4.2 长寿命防腐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第76-83页
        4.2.1 原材料优选第76-77页
        4.2.2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思路第77页
        4.2.3 混凝土的制备及其性能分析第77-83页
    4.3 基于耐久性分析的虎门二桥的配合比设计第83-94页
        4.3.1 项目理论分析及要求第83-85页
        4.3.2 混凝土基准配合比优选第85-90页
        4.3.3 超细石灰石粉对配合比的优化第90-92页
        4.3.4 混凝土性能复验及外观分析第92-94页
    4.4 本章小结第94-96页
第5章 滨海环境下桥梁防腐研究及设计第96-109页
    5.1 混凝土桥梁结构外加防腐蚀措施第96-104页
        5.1.1 隔离剂技术性能分析评价第97页
        5.1.2 三种清隔离剂经济效益分析评价第97-103页
        5.1.3 措施及建议第103-104页
    5.2 基于滨海环境中桥梁清水混凝土结构防腐设计第104-108页
        5.2.1 关键部位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寿命计算第104-106页
        5.2.2 关键部位及环境划分第106-108页
    5.3 本章小结第108-109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109-111页
    6.1 结论第109-110页
    6.2 展望第110-111页
致谢第111-112页
参考文献第112-114页

论文共11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R..7、F..7、K..7、S..7、SPIROPLAN?W系列减速器操作手册》翻译实践报告
下一篇:《推》中女性的反抗与成长--基于嘻哈女性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