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道路工程论文--道路建筑材料论文

干湿交替作用下沥青混凝土高温性能变化规律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绪论第9-15页
    1.1 研究背景第9-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4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1-12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2-14页
    1.3 本文研究内容第14-15页
第2章 原材料性能试验第15-19页
    2.1 沥青、石料指标第15-17页
        2.1.1 沥青第15页
        2.1.2 石料第15-17页
    2.2 沥青混合料级配及配比第17-18页
        2.2.1 级配的选择第17页
        2.2.2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第17-18页
    2.3 本章小结第18-19页
第3章 干湿交替影响试验方案设计第19-35页
    3.1 降雨情况统计分析第19-25页
        3.1.1 中国地理分区的降雨特征第19-20页
        3.1.2 不同类型的降雨时区分布第20-23页
        3.1.3 降雨历时的统计概括第23-25页
    3.2 典型降雨模拟设计第25-26页
    3.3 试验方案设计第26-27页
    3.4 试件成型加工方法第27-30页
        3.4.1 试验设备第27-28页
        3.4.2 试样制备第28-30页
    3.5 沥青混合料的相关试验第30-33页
    3.6 本章小结第33-35页
第4章 干湿循环后沥青混合料的吸水性分析第35-39页
    4.1 分析吸水量变化规律第35-36页
    4.2 浸水后试件干重质量损失情况第36-38页
    4.3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5章 干湿循环后沥青混合料高温变形特征分析第39-55页
    5.1 高温蠕变试验方案设计第39-42页
        5.1.1 试验目的第39页
        5.1.2 试验设备第39页
        5.1.3 试验方法第39-42页
    5.2 实验结果相关参数第42-43页
    5.3 浸水前高温蠕变性能分析第43-45页
    5.4 干湿循环后高温蠕变性能分析第45-51页
        5.4.1 Prony级数表达式第45-46页
        5.4.2 Prony级数识别方法第46-49页
        5.4.3 干湿循环后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分析第49-51页
    5.5 高温性能与干湿循环作用的内在联系第51-53页
    5.6 本章小结第53-55页
结论与展望第55-57页
    结论第55页
    展望第55-57页
参考文献第57-60页
致谢第60-61页
作者简介及参加科研情况第61-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隐式界面建模方法研究
下一篇:孔隙铝在高应变率加载下的变形和损伤